新華網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張淳)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作為獻禮片的現實主義題材劇《面向大海》日前正式殺青,預計將在年底推出。該劇以創業為切入點,講述了改革開放四十年過程中,中國人在精神文化和經濟發展方面創造的奇跡。劇中的男女主角——魏東曉(王雷飾)和杜芳(劉濤飾)是深圳改革開放的見證人和親歷者,他們憑借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品質書寫出了一部改革開放創業先驅的奮斗史。 被角色打動 講述一個真正的中國故事 在劇中,王雷飾演的魏東曉曾是一名基建兵,參與了深圳特區最初的建設,后來辭職下海,利用自己的特長創辦了一家通訊企業。王雷透露,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早在開機前一個月就開始準備,不僅觀看了廣東創業家的紀錄片,還學習粵語用“廣普”去塑造人物形象,揣摩商人的獨特氣質。在王雷看來,魏東曉“具備了(讓劇情)跌宕起伏的因素,他的悲歡離合生死離別,都很適合作為一個傳奇劇或是獻禮劇的基礎。” 對于王雷而言,《面向大海》不僅僅是獻禮劇,還是一部真正有“人物”的劇,“它有真實的歷史事件、有復雜的人物關系,有真實的人物身份,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真正的中國故事。現在行業里都提倡打造中國故事,我覺得這個劇首先它就是中國故事,它傳達的是中國人的正能量的主流價值觀, 反映的是中華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改革者的人物命運。” 《面向大海》劇中展現出了改革開放試點城市深圳四十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王雷印象中,深圳是個“機會多、很開放的城市。感覺那個時候的深圳就像中國的一個窗口,各方面都是比較超前的。大家都很愿意去深圳打拼創業。”多年以后,王雷來到深圳拍劇,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改革開放給這座城市帶來的變革,“現在的深圳絕對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包括基建兵曾經建設過的國貿大廈,我們還專門去了那個場景。站在國貿大廈的旋轉餐廳的窗戶往下看,現在的深圳完全就像紐約、巴黎一樣,是一個很奮進的城市。” 劇中的男主角魏東曉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歷經磨練最終成長為一代企業家,對于王雷來說演繹這個角色的過程同時也是對自我的一次洗禮和升華,“這一代的企業家身上有很多共性,他們身上有使命感,當他做一個新產品,搞研發也好,他已經不是為了一個公司在戰斗了,他是為了國家在戰斗。我覺得,要讓中國品牌要走向世界的理想,是這一代企業家身上最值得敬佩的精神。” 拍戲品質為先 不一味追求所謂“爆款” 作為80后,王雷對改革開放感觸頗深的就是這些年來逐漸“打開了眼界”,具體說到影視行業的發展變化,他認為“中國電視行業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得很快。包括我們現在還有了網劇。原來是沒有視頻網站的,只能在電視機上看。現在已經完全打破了過去的觀賞習慣,可選擇的方向越來越多,我們把選擇權完全交給了觀眾。”雖然行業發展迅速,但王雷也坦言仍有問題存在,“視頻網站、網劇雖然很活躍,但是真正好的劇還是非常少,一切都是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去總結、積累經驗。” 身為文藝工作者,王雷認為自身的責任在于更多地去引導創作潮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謂的大IP、爆款,”也正因為如此,王雷始終堅持著認真嚴謹的創作態度,“作為演員我一定是全情投入(創作),用自己的方法,體驗生活也好做功課也好,做案頭工作也好,來想盡辦法完成一個演員的工作,完成和導演的配合以及在現場的二度創作。” 一直以來,王雷的演藝之路走得堅定而扎實,他立志“不演雷劇,不演假戲”,作品列表中不乏《平凡的世界》《最后一張簽證》這樣具有歷史質感的大劇,也獲得過白玉蘭獎、金鷹獎等多個國內電視劇獎項的肯定。始終堅持對品質有所要求的王雷,坦言“當演員都希望能拍有品質的戲,但是拍有品質的戲也是需要很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從劇本到導演團隊、到制片團隊到演員,大家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拍出一個品質劇。”而對自己的這部最新作品,王雷表示,“我每次拍戲都感覺像是在給觀眾交作業,就像在中戲時期末匯報一樣。我覺得這次我的這個角色是可以交作業的,我還是很有信心的。” |
相關閱讀:
- [ 07-23]電視劇《面向大海》舉辦新聞發布會 首次曝光片花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