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土交通省近日發布消息稱,馬自達、鈴木和雅馬哈發動機3家日本公司在對新車燃效等方面的測試中被發現存在不當檢查。這3家公司先后召開記者會,承認在整車尾氣和燃效測定試驗中存在篡改測定值的違規行為。日本媒體認為,再次被曝光的造假丑聞不僅大大降低了消費者對日本汽車企業的信心,甚至嚴重損害了長久以來人們對“日本制造”的信賴。 鈴木公司稱,在燃效和尾氣抽樣檢測中,車速超過規定范圍、超速時間超過容許范圍的結果本該是無效的,但檢測人員將這些結果作為有效結果處理,共涉及6401輛汽車;雅馬哈發動機公司在調查了335輛參與數據測定的摩托車后,發現其中7輛在檢測過程中存在將應剔除的數據作為有效測定數據的情況;馬自達公司也承認,72輛汽車的質檢環節存在類似問題。 日本國土交通省擬要求制造商方面保存檢查記錄和采取防止記錄被改寫的措施。國土交通大臣石井啟一發表評論稱,對這一問題感到極其遺憾,將確保措施得到貫徹落實,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近年來,日本企業接二連三地曝出丑聞,暴露出日本制造業很多深層次問題。由于日本在戰后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一大批企業質量管理人才已到退休年齡,負責企業質量管理的人才出現短缺,可能成為影響日本制造業信譽的絆腳石。有日本媒體分析稱,日本知名企業質量問題頻發,暴露出日本企業內部存在巨大管理漏洞。 日本知名車企近年來頻頻被曝在檢測過程中存在不正當行為。三菱汽車和鈴木汽車2016年被曝篡改燃效數據。日產汽車和斯巴魯公司2017年被曝使用無資質檢驗員進行車輛出廠檢驗。加上此次發現的問題,勢必降低消費者對日本車企的信心。日本早稻田大學管理學教授長內厚認為,最近日本制造業出現的一系列丑聞是因為這些企業從整體上疏于品質管理。 《日本經濟新聞》的文章將日本汽車業丑聞頻發的原因歸結為日本汽車產業的商業模式存在局限性,文章深入剖析日本制造業企業大面積造假背后的原因:首先,企業一味強調成本控制,對質量安全放松了警惕;其次,未能很好解決熟練產業工人嚴重不足問題;第三,日本企業官僚化之困仍待破解。日本媒體和分析人士從企業文化、業績壓力等企業管理微觀層面,到日本生產力人口不足、企業雇傭機制變異等社會變化宏觀層面,展開了全面的探討。日本輿論認為,以造假手段維持企業虛假繁榮,最終必將付出沉重代價。(記者 劉軍國) |
相關閱讀:
- [ 06-01]日本又被“補刀”?——美國“232調查”或將重創日本汽車業
- [ 06-16]日歐EPA談判:歐盟或十年后取消日本汽車關稅
- [ 04-16]日本汽車修理工短缺 政府呼吁業界重視人才培養
- [ 11-11]安倍稱日本汽車自動駕駛技術世界第一遭網民吐槽
- [ 10-12]日本汽車巨頭鈴木欲擺脫中國 打造緬甸生產基地
- [ 04-12]日媒:韓國汽車抄襲日本汽車 只學到皮毛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