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12年“占領華爾街”運動。“中新社記者李洋 攝 不平等使一部分人早死 《巴黎人報》報道稱,疾病導致的“中年死亡”的增加引起了伍爾夫的關注。12種疾病導致25-64歲的印第安人死亡率增加:高血壓+270%,肝癌+115%,病毒性肝炎+112%,中樞神經系統疾病+100%……自殺、酒精或非酒精性肝炎、腦腫瘤、呼吸道疾病、代謝系統疾病,以及肥胖均為增加中年死亡危險的因素,進而導致整個美國人口死亡率的上升。 報告作者認為,美國人健康狀況的惡化是有“深層和系統性原因”造成:收入、教育的不平等,社會分化,壓力導致嚴重惡果。另外,全民醫保的缺失、合法持槍,以及高肥胖率均為美國人的身心健康埋下隱患。 波士頓學院流行病學家朗德里根(Philip Landrigan)沒有參與研究,但他對作者“非常扎實”的工作表示贊賞,他補充說:“數據并沒有決定性說明美國人健康狀況惡化的深層次原因。但很明顯,當人們創造出嚴重的社會不平等時,同時會創造出一類人口,一類預期壽命減少的人口。已經有很多研究證實:最貧困的人也是最多的暴露于鉛、殺蟲劑、空氣污染等幾乎所有環境污染物中的人群……這個潛在因素經常被忽視。” 另外應當注意的是,雖然美國人預期壽命減少,但其吸煙率目前正處于歷史最低水平:2016年約15.5%的成年人為煙民;飲酒量僅略微上升:14歲以上者的飲酒量1999年為8.25升/年,2015年為8.8升/年。 美國與其他發達國家不同 胡教授和亨迪教授的研究強調了美國在經合組織18個成員國中的獨特性。2014到2015年間,12個發達國家預期壽命顯著下降,女性-0.21年,男性-0.18年。 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系統、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及精神障礙類疾病,主要影響65歲以上人口。流感疫情被考量為重要因素。而在美國,預期壽命的減少“主要集中在65歲以下”,同時流感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引人警醒 報告作者指出:“在整個20世紀和21世紀初,國民預期壽命的持續性顯著增加是所有發達國家的重要特點”,但包括美國、法國和英國在內的12個發達國家的預期壽命最近同時減少是“前所未有”的歷史轉折點。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Institut Max-Planck)的人口學專家Domantas Jasilionis的報告指出,雖然發達國家的死亡率高峰可以歸因于流感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尤其是對老年人,然而“最富裕、最先進的國家的醫療系統竟然無法應對這一問題,導致數十年來首次出現壽命減少。這可能是更深層次問題的征兆。”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達國家在醫療、衛生、營養和教育等方面的改善,以及抵制吸煙等公共健康舉措帶來了人口壽命和預期壽命的持續上升。1993年的艾滋危機是美國近百年來第一次預期壽命下降,2015年至今是第二次。 伊利諾伊大學老齡化研究專家Jay Olshansky在2005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文章預測了“美國神話”即將逆轉,其一大標志就是“預期壽命增加的時代結束”。其觀點一度引發激烈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