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講述到,在移民搬遷之初,閩寧鎮主要圍繞解決溫飽問題,以傳統種養業為主的小農生產,基本保障貧困群眾的吃飯問題。截至2017年底,閩寧鎮注冊各類農產品商標48個,培育寧夏著名商標2個、自治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特色產業發展向品牌化、高端化邁進。
昔日天上無飛鳥、地下不長草、十里無人煙、風吹沙粒跑的“干沙灘”;如今成為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的“金沙灘”,一個朝氣蓬勃的“塞上江南”小鎮正在興起。 全鎮移民群眾人均純收入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到現在的11976元,增長了23.5倍,從“赤貧”生活走向全面小康,過上了過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本網記者 狄東陽 文/圖 8月16日,全國網絡媒體寧夏行北線的記者們來到賀蘭山腳下的閩寧鎮,感受東西部扶貧協作結下的碩果。 閩寧鎮,一個以福建、寧夏兩省簡稱組合命名的小鎮,位于銀川市南端、賀蘭山東麓、永寧縣西部。東鄰西干渠,110國道貫穿鎮區,南與青銅峽市邵崗鎮甘城子為界,北至西夏王陵,距銀川市區50公里、永寧縣城40公里,區域面積210平方公里。
易地搬遷探索出 脫貧新路 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自然條件、資源稟賦難以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 閩寧鎮的工作人員介紹,寧夏的西海固地區山大溝深、生態脆弱、交通不便。 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同志深入寧夏視察調研后,提出讓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貧困群眾搬遷出來,并在吊莊移民點成立閩寧村作為兩省區合作的窗口和平臺。自此開啟了閩寧鎮大開發、大扶貧、大發展的新篇章。 據悉,閩寧鎮歷經貧困群眾自發搬遷、有組織的移民安置、高水平的開發建設三個階段,成功探索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新路子。 實踐證明,對“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地方的貧困群眾,就地解決不了長期穩定脫貧問題,必須下決心讓貧困群眾走出大山,易地搬遷安置到有一定發展潛力的地區,整合項目、資金集中攻堅,才能從根本上拔掉窮根,實現穩定脫貧。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