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國務院扶貧辦17日宣布,江西瑞金等40個貧困縣(市、區)已達到脫貧標準、摘掉了貧困帽。這是我國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第三批宣布脫貧摘帽的貧困縣,也是數量最多的一批。
江西上饒縣四十八鎮里洋村移民安置點貧困戶李春仙(左)在加工電腦數據線(2018年6月6日攝)。近年來,江西上饒縣探索“村委會+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貧困農戶”的互動整合發展模式,利用扶貧產業發展基金,引導貧困戶利用土地、房屋、林地等資產入股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讓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人人能就業、年年有收入。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真抓、真投、真幫、真干,“精準”是脫貧最大“秘訣” “每次入戶訪談評估結束后,貧困戶說的最多的就是囑咐我們轉達對扶貧干部的感謝。”江西財經大學教授羅良清談起評估過程中感觸最深的事時這樣說。 “扶貧干部把國家扶貧政策精準落實,貧困戶苦干實干,上下合力,眾志成城,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羅良清說,“怎么扶、如何退、哪里存在返貧風險……扶貧干部對貧困戶的情況甚至比貧困戶自己都清楚,這是長時間生活在一起才能做到的。” 總結這40個曾經的貧困縣脫貧經驗,有一點是共同的:真抓、真投、真幫、真干。 ——五級書記抓扶貧,抓謀劃、抓推進、抓保障、抓落實,層層壓實責任。 ——每個貧困縣都有定點幫扶單位,每個貧困村都派駐了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安排了幫扶責任人,圍繞目標,聚焦精準,傾情傾力幫扶。 ——貧困群眾甩開膀子,不等不靠、艱苦奮斗,用雙手和汗水努力擺脫貧困面貌。 發展產業、促進就業是這些貧困縣摘帽的主要“抓手”。安徽省岳西縣五河鎮葉河村貧困戶葉方云之所以能脫貧,主要受益于入股構樹種植專業合作社,除去合作社務工收入外,每年還可享受分紅。 “有了產業,有了就業,脫貧成果才能可持續。接下來主要通過抓好產業和就業,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強村集體經濟建設和能人培養,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夏更生說。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