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干達金賈8月18日電 通訊:中醫針灸的烏干達傳承人 新華社記者張改萍 走進位于烏干達東部的金賈醫院診區,一塊用英文和當地語言盧干達文書寫的“針灸診室”標牌格外引人注目,幾名患者正在診室外排隊候診。 診室里,助理護士羅斯·卡烏瑪正小心翼翼地將一根銀針扎入患者的右腿。 在這間小診室里,卡烏瑪和她的同事杰西卡·納姆格雅每天要接待20多名就診者,她們兩人已成為中醫針灸的烏干達傳承人。 自1983年起,中國政府向烏干達金賈醫院派遣中國援烏醫療隊。2006年,卡烏瑪被調到診室給中國醫療隊醫生做助理,從此和針灸結下不解之緣。 “中國醫生非常友好,手把手指導我治療頭疼、背疼等病痛扎針的位置,教我如何進針、運針、出針……”卡烏瑪說,“一段時間后,我可以在他們監督下給患者針灸治療甚至獨自出診了。” 十多年來,卡烏瑪在針灸臨床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她自豪地告訴記者,自己收治過來自烏干達各地的患者,其中大多是患神經麻痹或頸腰椎痛的老年人。 卡烏瑪說,她有時還會給自己扎兩針,緩減一些肩膀疼痛。 主管護士納姆格雅也被安排學習針灸,當時是硬著頭皮學,逐漸由最初的害怕變為喜歡。2012年,她被派往中國,接受為期3個月的針灸培訓。 “3個月的進修課程太短了!希望今后得到更多培訓,提升中醫針灸技能。”納姆格雅對記者說。 如今愿接受針灸治療的烏干達人越來越多,58歲的瓦伯維爾就是其中之一。“幾年前,我后背疼,右腿不能動,嘗試過各種藥物都沒療效。有醫生建議我試試中醫針灸治療。”躺在診療床上的瓦伯維爾一邊扎針灸,一邊對記者說:“以前中國醫療隊的錢大夫、李大夫都給我扎過針。” “現在我已經能夠正常走路,也能干活了。”瓦伯維爾說。他現在每個月仍要來醫院診療兩三次。 金賈醫院護士長助理阿里加維薩告訴記者,針灸診室周一至周五每天開診半天,前來治療的患者很多。 “目前只有兩名懂針灸的護士,卡烏瑪下個月就要退休了,以后納姆格雅一個人更忙不過來了,”阿里加維薩說,“越來越多的烏干達人相信針灸的療效。” 2012年6月,第15批中國援烏醫療隊從金賈醫院轉到中國援建的納谷魯中烏友好醫院繼續工作。 “中國醫療隊一直都沒離開過我們,針灸用針都是中國醫療隊送來的,”阿里加維薩說,“但我們不能永遠依靠中國醫生,需要自己發揚針灸技能。” 卡烏瑪和納姆格雅帶記者來到醫院一隅的“中烏友誼樹”旁。這是2012年在中國援烏醫療隊辭別金賈醫院時種下的樹,如今已有兩人多高。溫暖陽光下,這棵樹郁郁蔥蔥,枝繁葉茂。 |
相關閱讀:
- [ 08-03]2016年度最美醫生候選人:李硯輝(武平縣中醫院針灸科主任)
- [ 06-28]中醫針灸在戰亂伊拉克
- [ 06-13]美國中醫針灸傳承基地落戶紐約
- [ 05-28]華人針灸師宋南華獲頒“巴西—中國友誼貢獻獎”
- [ 05-09]探訪突尼斯中國針灸中心
- [ 05-09]“中醫針灸療效很神奇”——探訪突尼斯中國針灸中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