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海、不沿邊,自貿試驗區如何建設好?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以通道經濟為引領,以物流驅動新興產業發展,走上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雖地處內陸,重慶自貿區國際物流樞紐的框架已初具模樣。向西:以中歐班列(重慶)為主線,鐵空聯運直達歐洲;向東:依托“渝甬”“渝滬”海鐵聯運班列,與長三角地區緊密相連;向南:經“渝黔桂新”鐵鐵聯運通道,通向海上絲綢之路;向北:“渝滿俄”班列連接起“重慶—俄羅斯”雙向市場。重慶的貨柜上,匯集了德國機油、俄羅斯紙漿、柬埔寨大米、泰國咖啡、原裝進口汽車…… 肩負改革開放試驗田重任,重慶自貿區大膽創新,向改革要動力,釋放制度活力,獲得越來越多企業的青睞。截至今年6月底,自貿區新增企業16985戶,注冊資本超過1374億元,其中新增外資企業注冊資本超過22億美元。 新模式涌現,政策供給不斷創新 重慶象嶼汽車公司負責人陳慷益的辦公地,今年從福建遷到了重慶。重慶自貿區創新實施的“鐵路運輸信用證結算”,讓他看到了“陸運”勝過“海運”的前景。 “以前銀行只認可海運提單,不認可鐵路提單。我們通過中歐班列開展平行汽車進口業務,必須提前電匯全款,海運則可以貨到付款。相比而言,陸運雖然節約了20多天時間,但資金方面的壓力大。”陳慷益說,“現在問題解決了,平行進口汽車到了重慶進行保稅貿易,資金壓力還能再減小。” 今年3月,首批以鐵路信用證作為國際結算方式的平行進口汽車,由中歐班列運抵重慶鐵路口岸。如今,重慶自貿區已實現規模化和常態化應用“鐵路運輸信用證結算”,平行進口汽車數量大增,品種也愈發多樣。 第一批“吃螃蟹”的,還有華科融資租賃有限公司。“飛行模擬器的融資租賃,在內陸沒人做過。根據我們提出的訴求,重慶自貿區專門派團隊到天津學習,推動項目實施。”公司行政人事部總經理劉小川說,“從項目公司登記注冊到引進設備,最后出區交付承租人,前后不到5個月,效率遠超預期。” “自貿區的政策利好,吸引不少企業參與融資租賃業務,為重慶引進更多更好的高端設備。”劉小川說,華科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已經完成兩單飛行模擬器租賃業務。 中國與新加坡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實現常態化運行;企業在32個“一帶一路”參與國家采用人民幣結算,金額超過200億元,同比增長30.2%……重慶自貿區的一系列探索實踐,源自政策供給的不斷創新。 重慶自貿區全面復制前兩批自貿區改革成功經驗,推動落實改革試點任務,形成13個改革創新典型案例、34項制度創新成果。由重慶海關推出的自主備案、自定核銷周期、自主核報、自主補繳稅款和簡化業務核準手續的“四自一簡”監管創新,已在全國推廣。 新措施頻出,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重慶自貿區優化營商環境,創新實施商事主體注冊登記“五辦”:網上辦、馬上辦、隨地辦、輔導辦、幫你辦;涉稅事項全面實施“最多跑一次”“全程網上辦”。在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中,重慶率先建成區域識別系統,正式運行大數據監管信息平臺,成立商標審查協作中心,組建法制保障工作組,事中事后監管和主體權益保護體系不斷完善。 在九龍坡區,福中集團就享受到“一口受理、同步審批”的“一窗式”服務。即便來自沿海發達地區,重慶福中集團品牌總監朱春燕也為此點贊:“3個工作日內,7家公司完成注冊,‘重慶速度’讓人刮目相看。” “對于企業來說,政策吸引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準入更便利、限制更少,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得到的制度政策供給更充足。”重慶自貿區辦公室副主任付嘉康表示,“這也是自貿區改革創新的方向。” “企業需求‘倒逼’機制創新,在自貿區成為常態。”重慶泓藝九洲國際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航說,企業發展過程中,提出“報稅延展、跨關區”等需求,很快得到政策層面的響應,還為企業開通了一般納稅人資格。張航認為,“‘未明令禁止即可創新嘗試’,凸顯了自貿區的包容度和自由性,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創新發展機會。” 令韓國RB集團株式會社副董事長張曉燕心動的制度紅利,是自貿區放寬對外商投資準入的限制。 “審批變備案,優化了流程,縮短了外企投資落地的時間。我們已經成立了2家中外合資醫院。下一步,頂尖醫療設備的引入、國際醫生團隊的執業,也都能在自貿區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張曉燕說。 新業態落戶,激活經濟發展潛力 清晨,來自泰國的活蝦已經擺到了重慶主城區多個水產市場的攤位上。“只用4小時,活蝦就通過了各類檢查,直達重慶人的菜籃子。”轉運水產的物流公司負責人感慨。 通過國際客貨運航線,泰國活蝦“直飛”重慶,再轉運銷售市場乃至端上市民餐桌,最快不到10小時。在重慶自貿區,“空檢通放”的監管模式探索,讓進口大宗食品流程時間縮短80%以上。由“南向”通道從泰國和越南進口的水果,經云南磨憨口岸直達重慶口岸,時間只需江海聯運的1/4。 建設“鐵、公、水、空”多式聯運體系,開展進出口貨物國際采購、分撥業務,構建進口貨物專業市場和進口商品分銷體系……貿易新業態正激活重慶經濟發展潛力,并悄然改變市民生活。 中國(重慶)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上線以后,企業只需進入1個系統,有關單據只需提交1次,企業通關時間縮短10%以上,成本下降10%以上。通關效率提升,促成企業成本漸減,并帶動終端消費價格下降。 “分撥中心 直營銷售”模式,為重慶累計引進55家企業,涉及3萬種商品品類,交易額超過18億元。當當旗艦實體書店、蘇寧易購、無人超市GOGO等一批智慧零售、跨境電商紛紛落戶自貿區。 融資租賃、全球維修業務順利起步,飛機保稅租賃實現突破,跨境電商、汽車進口規模不斷擴大……在重慶自貿區的新框架下,傳統加工貿易產業隨之改造提升,帶來了零部件和智能終端出口的放量增長。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9日 01 版) |
相關閱讀:
- [ 08-16]自貿區稅務機構改革:貼心服務讓臺胞安心在嵐創業
- [ 08-12]邁向高標準 提升自由化——自貿區戰略助推全面開放新格局
- [ 08-10]巴拿馬自貿區看重“一帶一路”商機 眾多中企已進駐
- [ 08-08]臺灣技能人才在自貿區與臺企范圍可享廈門技能人才同等待遇
- [ 07-22]福建自貿區平潭片區等試點資本項目管理便利化改革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