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優美的景色、良好的治安、美味的食物,作為國際知名旅游城市還應該具備便利的如廁設施。最近,法國巴黎因安裝方便游客的公共小便器而引發爭論。支持者認為方便游人,反對者則堅稱有礙觀瞻。由此,如何為游客提供便利的如廁環境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門問題。 巴黎:公共小便池引爭議 為解決如廁難問題,巴黎市不久前在市中心四個區域安置了2.0版的智能環保公共小便器。“在小便的同時灌溉花草并制造肥料”,是巴黎市為此設計打出的廣告語。法國電視三臺報道說,設計者稱,新型小便器分上下兩層,頂部種植花草,上層紅色部分用于小便,下層添置稻草,經尿液浸泡可變成腐殖物,當做公園和花園里的肥料。智能小便器內的傳感器能監控尿液體積,達到一定量(約180次小便)時,就會通知工作人員進行回收。 目前,巴黎市政府將此作為實驗性手段進行推廣,但引發強烈爭議。有人認為這是一項創新,可以幫助首都消除當街小便的不雅景象和臭味。也有人認為,這種幾乎無任何遮擋的小便器嚴重影響巴黎歷史及人文風貌,在熱門旅游景點,“方便”者很容易成為“圍觀對象”。但支持者認為,“如果必須解決當務之急,這種小便器比直接尿在街上并可能受到68歐元的處罰好多了”。也有人提出,該項設計最令人遺憾的是,忽略了女性的如廁需求。 如廁難一直受到巴黎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的詬病?!董h球時報》記者對此也是深有感觸。要在法國城市上廁所,最直接、方便的辦法就是去咖啡廳、酒吧消費,順便使用一下衛生間。對于已經擁有1100萬人口的巴黎,常年迎接大量游客,“找廁所”更是一大日常難題。1981年至1986年間,巴黎市共推出400個收費公共衛生間,每次收費1法郎。面對龐大的當地人口和外國游客,400個公共衛生間無異于杯水車薪,街頭小便現象依然十分普遍。 為鼓勵市民積極使用公共衛生間,自2006年起,巴黎決定公廁免費,然而地點難找、經常排隊、男女混用、衛生條件不盡如人意等因素依然沒有改變如廁環境。2009年起,巴黎市開始陸續更換原有公共衛生間。新型的免費公廁有很多優點:設有衣帽鉤、暖氣、盲文、多種外文、自動清洗及消毒設施、殘疾人無障礙通道等。雖然這個設計比之前的進步很多,但依然無法滿足如廁需求——每次可使用人數還是1人,且僅有1/3是24小時開放。這個困擾法國的老大難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柏林:六萬人擁有一座公廁 跟法國一樣,德國也鬧起了“公廁危機!”。德國《每日鏡報》近日報道稱,德國首都柏林擁有350萬居民,每年來訪的游客超過1300萬,但整個城市卻只有280座公廁。這相當于平均6萬人才有一座公廁。文章稱,廁所被認為是人權,是社會進步的象征?!肮珟C”已成為德國各個旅游城市的主要社會問題之一。 許多在德國的外國游客也向《環球時報》記者抱怨,德國城市街頭幾乎見不到公廁標志。如果沒有事先查看“公廁指南”,可能真的很麻煩。而且,德國公廁都要收費0.5歐元到1歐元,價格偏高。許多人對廁所的衛生條件也很不滿意。德國市場研究公司GfK前不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7%的德國人認為德國公廁清潔衛生有問題。 德國科隆大學經濟學者羅多夫向記者表示,德國公廁少,問題多,主要原因是投入太少,城市沒錢。因為公廁的成本很高,先期建設至少2萬-4萬歐元,運營成本每年約為4萬歐元。 德國法律也明文規定,所有餐館、酒館、咖啡廳等有座位的餐飲場所,必須要配備供顧客使用的衛生間。游客也可以使用這些廁所,但需要支付幾十歐分的小費。一些大型的購物中心、超市也是如此。 為了緩解“公廁危機”,德國在火車站、大學、旅游景點等地一般會設有廁所,對外開放。游客出游德國還可下載公廁App,尋找附近可用的廁所。 東京:備戰奧運會“廁所危機” 在發達國家中,日本的廁所覆蓋率排名前列。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尚未做好“應對旅游者暴增,廁所爆滿”的準備。特別是東京2020年奧運會臨近,體育場附近地區的廁所需求量將會大幅增加。同時,旅游景點的游客大增,也將導致現有的公共廁所無法滿足游客需求。 日本旅游行業協會的官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現在東京的羽田、成田機場,市內酒店賓館、商場所配備的廁所數量已經足以應付需求,在賽場周圍及主要街道,將增設一部分臨時無性別公廁,以服務游客。 但一些名勝景點,如淺草雷門寺等地,因為空間限制,難以新建廁所乃至設置臨時公廁,這也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到時政府會鼓勵周邊商戶、公司等對外開放廁所,以方便游客。但是不是能解決龐大的需求還很難說。(記者 潘亮 青木 胡浩) |
相關閱讀:
- [ 08-20]就是愛玩水!巴西人旅游時最看重目的地是否有沙灘
- [ 08-07]“我愛紐約”旅游宣傳路標成“釘子戶”?
- [ 08-03]泰旅游部:因普吉島沉船事故,下半年可能流失逾60萬中國游客
- [ 08-03]12歲中國女孩隨團赴美旅游 在華盛頓機場遭綁架
- [ 07-21]美國密蘇里州旅游船翻船事故致17人死亡 無中國公民傷亡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