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2日電(姚露) 中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2.4億,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重,養老壓力不斷增加,養老服務機器人也日漸興起。然而,養老服務機器人真的靠譜嗎?會有多少人愿意和機器人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養老服務機器人吸引眼球 來自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占總人口比重達17.3%,平均近4個勞動力贍養一位老人。 有需求就有市場,在年輕人贍養壓力不斷增加的當下,協助老年人生活的機器人應運而生。 近日,2018年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行,現場百余家機器人生產商在大會上展示了各個領域機器人研發的最新成果。其中,養老和機器人結合的“養老服務機器人”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在大會現場,記者在一家養老服務機器人的展臺,看到一款人形機器人在現場走動。 據了解,這款機器人目前的主要定位是養老服務,包括移動輔助、衛生保潔、行動助力、聊天提醒、安防保護、洗澡清潔、睡眠輔助、健康體檢7大項30余小項功能,是適合在老年人家中和養老院使用的服務型機器人。 臺灣大學講座教授羅仁權在大會論壇上表示,“養老陪護服務型機器人”可以解決老人養護問題,未來有著巨大的市場,甚至未來人們一談到“老人照護”,就會想到陪護機器人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機器人會在助老助殘上大顯身手,機器人產業如何為中國未來的養老提出解決方案至關重要。 養老機器人應用能力待提升 盡管養老服務機器人已具雛形,前景廣闊,但從現實的應用情況來看,養老服務機器人的使用似乎還有更大的改進空間。 根據媒體報道,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2016年曾引進一批智能養老機器人,名叫“阿鐵”。它們的任務是監護沉痾病人,與老人聊天,提示他們準時吃藥,以及給老人的家人打視頻電話,等等。 對于服務機器人的使用情況,杭州社會福利中心相關工作人員21日對中新網記者表示,目前機器人用得不多了,“阿鐵”的使用范圍僅限于提供一些娛樂功能,“唱唱歌什么的”,并表示中心與“阿鐵”的生產商目前已經不再合作。 “在后期的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個機器人和我們的工作流程銜接不是很緊密。”該工作人員說。 媒體曾上傳過一段視頻,視頻中,老人略帶口音地說:“阿鐵,我非常喜歡你!”,但“阿鐵”的回答卻是:“主人,請你說中國話。” 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國內很多服務機器人產品自主性不高,技術含量還應再加強,語音識別技術的準確度與運算速度都要提高。 多家養老服務機器人的生產商對記者表示,他們的產品大多都還在研發階段,并未投入市場使用,“正在和一些醫院和養老院談”。 其中一位機器人生產商認為,未來機器人為了更大限度滿足人類的需求,設計上應該從人機交互體驗上越來越傾向于體察人類的情感,機器人也會有更擬人化的形象。 機器人養老,你咋看? 目前,對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養老服務機器人,許多人既報以期待,又持以懷疑。 海外留學歸來的張晨,已經3年沒跟父母一起過年了。張晨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家里子女上班忙,沒有時間照顧老人,養貓養狗能解決問題嗎?而機器人現在可以做到輔助老年人日常生活。” 張晨現在某互聯網企業做程序員。他認為,在目前這樣的技術環境下,機器人服務的內容也有局限性,未來需要做到更智能、更人性化。 對于聲稱“可以照顧老人”的機器人,遠離父母工作的獨生女雯雯(化名)提出了自己的擔憂:“機器人的發展還沒有那么成熟,它有自己的盲區和局限性,如果在機器人視線范圍之外,老人出現意外了怎么辦?” 雯雯剛剛新婚,未來面臨贍養兩個家庭老人的情況。她表示,機器人目前還不能和人類進行感情交互,如果把本來就缺少陪伴的父母扔給一個無法交流的機器人,那會讓情況更糟糕。 同樣的,抖音知名博主金蛋曾轉發過一個機器人陪老人走完最后一程的視頻,播放量達到3000多萬。 金蛋認為,雖然機器人養老是一種趨勢,并且也可能是充滿人性的,但是,“把機器人作為替代親情的工具,很可悲的。” 顯然,對于養老服務機器人,憧憬和擔憂同在。 于是,問題來了,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和機器人度過生命最后一程嗎?或者,你會選擇讓一個機器人陪家里的老人嗎? |
相關閱讀:
- [ 08-21]養老院為啥住進了年輕人
- [ 08-21]年輕人300元可“租住”養老院 這創意有3個可取之處
- [ 08-17]報告:超半數35歲以下年輕人未準備養老儲蓄
- [ 08-15]廈門智慧養老將添新成員 市愛心護理院擴建春節后投用
- [ 08-15]南靖:改善基層養老環境 提高養老服務質量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