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2018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11日指出,2017年全球面臨食物不足困境的人口數量達到約8.21億,這一數字連續第三年增加。如果不加大應對力度,2030年消除饑餓的目標恐難實現。 《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編制,旨在為國際社會提供有關消除饑餓和改善營養等方面的信息。 報告寫道,受氣候變化與地區沖突等因素影響,2017年全球食不果腹人口數量在2016年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許多國家本就受到戰亂之苦,去年又遭遇洪水與干旱等災害天氣,加劇困境,如也門、索馬里與阿富汗。 撒哈拉以南非洲與南美洲是饑餓問題重災區。非洲東部食物嚴重不足的地區,營養不良率達到31.4%。南美則受主要出口產品原油的市場價格低迷等因素影響,如石油出口大國委內瑞拉。 報告指出,51個國家近1.24億人遭遇的饑餓困境達到“危機”水平。全球年齡不足5歲的兒童中,22%發育不良,即1.51億人。 另一方面,食物不足及不能穩定獲取食物,導致一些國家民眾健康食品攝入不足,更多依靠廉價高熱量的加工食品,從而導致肥胖問題。全球肥胖成年人數量從2014年的6億人,增至2017年的6.72億人,占全球成年人的13%。 報告寫道,如果不加大應對饑餓問題的努力,2030年消除饑餓的目標恐將難以實現。 2015年8月,聯合國193個會員國代表就2015年后發展議程達成一致,并于當年9月通過題為“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文件。這份議程涵蓋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涉及消除貧困、消除饑餓、保障受教育權利、促進男女平等、促進就業、應對氣候變化、保護海洋資源、保護陸地生態系統、減少暴力、加強可持續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等內容。 此前,得益于亞洲經濟快速發展,全球面臨食物不足困境的人口數量逐步減少。聯合國2015年宣布,自1990年以來已有超過2億人遠離饑餓。(陳立希)(新華社專特稿) |
相關閱讀:
- [ 09-12]中國34所大學進入QS全球畢業生就業競爭力500強
- [ 09-12]古特雷斯呼吁各國用實際行動阻止全球變暖
- [ 09-11]水稻種植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被低估
- [ 09-11]全球熱點:朝鮮閱兵釋信號 半島局勢能否破僵局
- [ 09-10]專家:全球變暖和磷蝦捕撈使南極企鵝面臨滅絕威脅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