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為寧夏贏得未來
2018-09-15 11:07:51??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我來說兩句 |
【砥礪奮進六十載·塞上寧夏譜新篇】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李慧 魯元珍 9月11日中午,寧夏同心縣王團鎮中心學校,校園食堂內,二年級的王曉斌在窗口打飯菜,土豆燒牛肉的香味四處彌散。 “現在的孩子,真是在福窩里享著哩!”校門口,前來接王曉斌的爸爸王剛回憶起自己24年前在鎮上讀小學時的情景,“早上帶點干饃饃,就著苦咸水,就是一天?!?/p> 這一幕僅是寧夏教育變遷的一個縮影。數十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教育作為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族團結、助力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堅定不移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使人口負擔向人才優勢轉化。 教育,為寧夏贏得未來。 不長莊稼的山區“長”人才 苦瘠甲于天下。在寧夏西海固地區,資源環境與人口過載相互作用,貧困程度進一步加劇。 十年九旱、看天吃飯的貧困山區,不怎么長莊稼,卻可以“長”人才。教育,就是途徑。 親水街邊、艾依河畔,在首府銀川核心地段有一所以“六盤山”命名的高級中學。該校辦公室副主任馮雄介紹,2003年建校以來,學校面向寧南山區九縣(區)和生態移民村共招收初中畢業生2.6萬名,畢業的19818名學生中,考入本科院校的19099人,其中重點院校11143人,39名學生考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高考本科升學率連續3年保持96%以上,重點率超過60%。 與六盤山高級中學同樣性質的,還有2005年建設的育才中學,兩校都面向貧困地區招生,實行免學費、免住宿費,并為每生每年發放1000元生活補助,另有40%的學生享受生均2000元的國家助學金。建校以來,兩所高中共將4萬多名貧困學子送入大學。 在寧夏貧困山區,每一位市縣委書記首先是教育書記,每一位市縣長都是教育市長、教育縣長。教育議題被列為民生工作的最高優先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財政投入優先保障教育、民生實事優先關注教育。 “在縣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同心縣2010年以來累計投入80億元用于教育事業。”吳忠市委常委、同心縣委書記馬洪海說,近幾年,同心縣建起了包括1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高中、2所初中、1所小學、1所幼兒園及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及青年活動中心的同心縣教育園區,總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 多措并舉推進教育均衡 “我上初中時,學校宿舍用土爐子取暖,燒的是和了土泥的煤磚,經常滅,晚上凍得連衣服都不敢脫。”同心縣王團鎮北村34歲的王耀平說。 后來,即使最偏僻的鄉村也都燒上了優質的無煙煤。近年來,寧夏投入資金2.7億元,對全區1485所農村中小學供暖設施進行改造,農村中小學徹底告別了火爐供暖。 在“全面改薄”帶動下,寧夏改造建設項目學校1906所(含教學點),新建、維修改造校舍面積124.83萬平方米,改造室外運動場地293.1萬平方米。 在鹽池縣大水坑鎮,唯一一所初級中學于2004年更名為鹽池縣第四中學。更名背后體現了當地通過城鄉一體化推進教育均衡的決心。操場上,從吳忠市四中選派來的骨干教師王麗君正在為初一新生普及廣播體操,她說:“現在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非常好,與城里學校沒什么差別。” 在偏僻的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馬營村教學點,蹦床、秋千、滑梯、電腦、電子琴等設施一應俱全。在寧夏,全區小學、初中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分別由2012年的649.3元、1208.3元增加到2768.87元、3810.98元。 歷經“兩基”攻堅、“全面改薄”項目、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攻堅計劃,“破屋子,土臺子,里面坐著泥孩子”的時代成為歷史,如今走在西海固地區,最好的建筑是學校,最美的風景在校園。 2011年,寧夏率先在全國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此后連續7年食品安全和資金運行“零事故”,被教育部稱為“寧夏模式”。據寧夏醫科大學監測,實施區域內學生平均身高增加了0.8厘米,營養不良率由4.7%降低到3.9%。在營養改善計劃呵護下,貧寒子弟得到了茁壯健康成長。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