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藝“老爺子”情暖“左鄰右舍” 舞臺一甲子 澤惠“北街南院”
今年1月在《老爺子朱旭》正式出版時朱旭一句頗有況味的“人還在、心不死”,如今成了他留給公眾的最后一句話。昨天凌晨2時20分,北京人藝著名表演藝術家朱旭在京辭世,生命定格米壽,享年88歲。
在話劇舞臺上,朱旭在《嘩變》《左鄰右舍》《北街南院》《芭巴拉少校》《屠夫》《甲子園》等北京人藝的經典劇目中塑造了一系列經典形象。而在影視領域,他54歲時初涉影壇,先后主演了《變臉》《洗澡》《刮痧》《我們天上見》等電影,并憑《變臉》獲東京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還有《末代皇帝》《似水年華》《日落紫禁城》等電視劇。他的表演,不著痕跡而又精準到位,風格以風趣幽默、細膩傳神著稱,其周身散發的悲憫溫情氣質在眾星云集的北京人藝獨樹一幟。
2015年妻子宋雪如去世后,朱旭身體一直抱恙絕少露面。他最后一次登臺,是今年5月2018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壹戲劇大賞”——坐著輪椅上臺領“中國話劇杰出貢獻獎”,贏得滿場掌聲。
進入今年8月以來,屢屢傳出朱旭病重消息。前天上午一度曾有他逝世的傳言,后經北京人藝迅速辟謠。如今,這位有著“熒屏第一父親”美譽的老藝術家,還是離我們而去了。
愛玩、會玩、懂生活,一生沒在舞臺上失過手的“老爺子”走了。對于朱旭而言,與逝世三年的妻子宋雪如天堂相會正應了他曾出演過的一部影片名字《我們天上見》。
人藝“老爺子”
初涉表演時,朱旭是以舞美隊管燈光的身份來的,聽說是有一次電燈壞了,他給鼓搗亮了,人家就認為他懂電。抗美援朝時,一出諷刺美國兵的戲《吃驚病》需要一個飾演美國兵的演員,而演員隊恰恰缺少一個大高個兒、大鼻子、大嘴的演員,就從燈光組把他借來了。只有三四句臺詞,但他挺出彩兒,那時導演夏淳和歐陽山尊就問他愿不愿意來演戲,他說我結巴——后來因為這個,他每天練繞口令。
因口吃、個兒大,朱旭自稱不是干演員的料,調侃如果和于是之一起去考中戲連報名費都不用交就被人家轟走了。但正是這個先天條件并不太好的“傻大個兒”,最后竟成了帶有極強個人風格的表演大家。而他將所得一切榮耀歸功劇院。
在劇院,朱旭的官稱是“老爺子”。1952年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22歲的朱旭成為北京人藝的演員,這一身份伴隨他六十余載,也是他一生最珍視和看重的。
1996年在東京電影節頒獎典禮上,朱旭獲得最佳男演員獎后,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感謝編劇、感謝導演,而是感謝了北京人藝。在他看來,這不是空話,“如果說我身上還有這么點東西被肯定,這都是從人藝學的。如果說我還像那么回事,也都是從人藝繼承下來的。”
朱家招牌菜
朱旭家有兩樣招牌菜人藝無人不知,一是春餅、二是酸菜白肉。老爺子的春餅可以烙四層,后來教給家里的小保姆后,她可以烙九層,比全聚德的還薄,而且不破。酸菜白肉的酸菜是把菜幫子片出三層后再剁,每年過節,相熟的朋友都要來吃。
一周前,剛從國外回來的吳剛聽說朱旭老爺子病重,隨即和妻子岳秀清趕往醫院探望。“下車時,岳秀清提議給老爺子買點焦圈兒。我們買了豆汁兒、焦圈兒、糖耳朵、糖火燒,甚至連咸菜都買了。其實,我們知道老爺子已經吃不了東西了,哪怕看著高興也好。到了病房,我把他的手放到熱乎乎的豆汁兒上,能感覺到老爺子很開心。”吳剛說。
那天在醫院,吳剛還聊起了春餅,“我跟老爺子提到人藝的一個子弟開的春餅店,據說手藝還是跟他學的。他馬上擺手,說他手藝不行,不夠精,還得再努力。他就是這么一個樂觀快樂、不得了的人。”
“玩物興志”
朱旭手巧、愛動腦是劇院公認的,大件能修沙發,小件能修馬蹄表;愛下圍棋,是業余圍棋三段;會拉胡琴,當年曾向梅蘭芳的琴師姜鳳山先生學過拉胡琴,在話劇《名優之死》中,他扮演的琴師操琴上陣,弓法嫻熟,令觀眾驚嘆;京劇唱得一級棒,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全國青年京劇演員大賽”頒獎大會上,他也曾被特別邀請出席,并清唱了一段《甘露寺》經典選段,被梨園行名家評為“有神、有味”;生活趣味濃郁,可以給孩子們親手做鳥籠子,也可以悶在屋里一個人給小魚接生;他親手做的風箏曾經參加北京風箏協會的展覽……甚至有人說他這一點很像曹雪芹。他喜歡拉著于是之去釣魚,經常跟英若誠在一起喝酒、下棋。即便是在勞動時,朱旭也是個愛琢磨的人,大家以為不見人影的他是偷懶去了,沒想到他為了鏟更多的土,竟然找老鄉借了一輛車。從事藝術的人只知死用功一定不行,有個詞叫玩物喪志,但朱旭的這點“玩物喪志”,在眾人眼中竟成了“玩物興志”。
幽默也是朱旭的另一個標簽,電視劇《末代皇帝》中扮演老年溥儀,朱旭調侃道:“享受榮華富貴的時候沒有我,勞動改造我來了。”金婚紀念日,酒店沒有看清,把夫人宋雪如(茹)的名字寫成了宋雪茄,他開玩笑道,“你是從菲律賓呂宋島來的大雪茄,好煙呢。”
小紙條
小紙條同春餅一樣,幾乎成了老爺子的標志。《甲子園》是其舞臺謝幕演出,雖然戲份同以往自己演過的主角相比少了許多,但依然少不了小紙條的陪伴。每演完一場戲,朱旭都會掏出來溫習下一場。他扮演的“半仙兒”一出場,那股熟悉并親切的味道便撲面而來——這是一個神神叨叨沒有什么文學含量的人物,但朱旭特別會找人物的光彩,靠他的沉穩、他的節奏和他的幽默,讓這個人物煥發出只屬于朱旭的光彩。當大家在舞臺上洋溢著“演藝生涯謝幕”狀態的時候,朱旭還在老老實實地塑造角色。在舞臺上他不拿老藝術家的范兒,他不使勁,他輕拿輕給,但是你絕對不會忘記他塑造的每一個角色。
《嘩變》里的魁格艦長,《芭巴拉少校》里的軍火商安德謝夫,前者自大、狂傲、膽小,還有點神經質,但是沒有人討厭這個被人奪了權的艦長,后者則相信軍火商可以拯救世界和人們的靈魂。回首朱旭扮演的角色,你會記著他的沉著和風度,他的臺詞有一種魔力,讓人陶醉在一種節奏中,跟著他一起焦慮和釋然,跟著他一起沉醉或者瘋狂,更多的還有會心的微笑。會心,是演員與觀眾建立起的一種最舒適最恰當的觀演關系,每一次看朱旭的表演你會特別體會什么是劇場里的會心。
琴瑟和諧
一動一靜的朱旭與妻子宋雪如,生活中琴瑟和諧了一輩子,但在舞臺上合作的機會卻少之又少:舞臺上僅聯袂過一部《駱駝祥子》。金婚時,身為北京人藝編劇的宋雪如捧出一本《夕陽紅中話朱旭》,為朱旭量體裁衣寫了一部《理發館》,卻因老伴輕度腦中風而無奈錯過……今年1月6日,朱旭戴著帽子、坐著輪椅出現在菊隱劇場,一本凝聚妻子宋雪如晚年心血的新書《老爺子朱旭》正式出版。
北京京劇院的大青衣王蓉蓉,16歲時陪父親到上海治病,在招待所里無意中跟著收音機里播放的《杜鵑山》學唱,被朱旭老伴的哥哥發現后推薦給了朱旭。與王蓉蓉素昧平生的朱旭為她請來京劇老師輔導,王蓉蓉后來考入中國戲曲學院第一期本科班,兩人可謂情同父女。昨日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王蓉蓉說,“雪如老師去世后骨灰一直沒有下葬。但前段時間,朱旭老師突然說別下葬了,等我一起吧。兩個人真是琴瑟和諧了一輩子。”
本組文/本報記者 郭佳
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
●各界追憶
藍天野:“朱旭,我……送你一程”
昨天,看到藍天野朋友圈的人無不動容,“朱旭,我陪你演了你第一次話劇,也跟你合演了你最后一次舞臺劇,我……送你一程。”旁邊配了一張今年1月他推著輪椅上的朱旭參加《老爺子朱旭》首發式的照片。
“從1949年在華北大學第二文工團相識,到后來的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直至北京人藝,我們一直都在一起。他演的第一個戲就是和我一起,那是一個獨幕劇,我演一個老工人,他演我的徒弟。雖然那時他還是一個沒演過戲的高中生,但從第一次登臺,他的表演方法就是對的,沒有虛假的觀念,不矯揉造作,特別靈、有悟性。后來他拍影視也是一樣,非常自如,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然的松弛和天生的幽默感,無論影視、舞臺都非常精彩。1952年北京人藝成立,建院后,我們全院人員分成四個大組下廠下鄉,當時我和朱旭還被分到琉璃河水泥廠的同一個車間。”
2011年,藍天野和朱旭同被時任人藝院長的張和平請回劇院在食堂吃了頓飯,希望他們能回劇院參與演出《家》,而那出戲也促成了人藝舞臺上罕見的四世同堂的機緣。“2012年恰逢劇院甲子院慶,張和平院長邀請我出任院慶大戲《甲子園》的藝術總監。院慶期間剛好有個活動,我、朱琳、鄭榕、呂中包括朱旭都去了,那次大家即興演了一些節目,朱旭念了一段《嘩變》中的臺詞。后來我們就一同參加了《甲子園》的演出,這也成了他在舞臺上的最后一個戲。所以說他的第一個戲和最后一個戲我們都在一起。”
年長朱旭三歲,藍天野對于朱旭的離世幾次哽咽,“夫人宋雪如的離世對他傷害很大。我記得那時家人拖了好幾天才告訴他。去年我去醫院看過他,今年也去家里看過他。但是今年再見到他時,感覺他的狀態已經不太好。他直到走之前都頭腦很清楚,對于自己的狀況也很明白、很坦然。我們這代人沒有幾個了,不想多說了……”
楊立新(北京人藝演員):老爺子就沒砸過戲
8月下旬去加拿大演出前,楊立新專門前往醫院探望朱旭,“老爺子雖然很弱,但那天精神卻很好。提起刁光覃、童超、董行佶、英若誠,他左手挑起大拇指。”在楊立新眼中,朱旭就沒有砸過戲,無論多小的角色。“他在《茶館》里演過賣耳挖勺的老頭,后來我也演過那個角色;他還演過兩場秦二爺,看過的人不多,我就看過,是真好。”
吳剛(北京人藝演員):演戲得有點干貨
一周前,剛從國外回來的吳剛和妻子岳秀清趕往醫院探望過朱旭。昨天早晨得知朱旭老爺子去世的消息后,吳剛更新了微博:“那天在醫院,我跟老爺子說,您的一句話我一直記得,‘演戲得有點干貨。’您的笑容、您的詼諧、您對藝術的執著、您對晚輩的呵護、您對生活的熱愛……都記住了。劇院每每演出開幕的鐘聲,我知道,是在向您致敬!”
朱旭生平點滴
1930年2月,出生于遼寧省沈陽;
1949年5月,進入華北大學學習戲劇,在華大第二文工團從燈光師到演員,開啟戲劇人生;
1952年6月,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1984年,54歲的朱旭初涉影壇,在獲第五屆金雞獎最佳影片獎的《紅衣少女》中扮演女主人公的父親;
1995年,在吳天明執導的《變臉》中成功地扮演了老藝人變臉王形象,奪得東京電影節影帝桂冠;
2012年,北京人藝建院60周年,82歲的朱旭在《甲子園》中扮演姚半仙,這是他最后一個話劇角色;
2018年5月,朱旭坐輪椅在上海領“中國話劇杰出貢獻獎”,這是其最后一次公開亮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