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海浦江兩岸夜景(2017年4月15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當時的浦東更是與鄉野無異。如今位于陸家嘴金融城核心區的銀城路當年叫“爛泥渡路”。有一首民謠這樣唱道:“黃浦江邊有個爛泥渡,爛泥路邊有個爛泥渡鎮,行人路過,沒有好衣褲。” 上海的改革開放如何布局,一直牽動著中央領導的心。1990年3月初,鄧小平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提出:“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條件更好,可以更廣大地開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個大措施。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一個月后,開發開放浦東正式成為國家戰略。上海終于抓住了20世紀最后10年的歷史性機遇,從改革開放的“后衛”一躍成為“前鋒”,打出了一張讓世界驚嘆的王牌。 浦東大量外資的引進,優化了上海產業布局,提升了城市綜合功能;高強度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了輻射周邊、聯通全球的網絡通道,推動上海從傳統工業城市向經濟中心城市升級。 上海市市長應勇說,浦東開發開放深刻改變了浦東的面貌,也有力推動了上海的發展,為我國改革開放作出了積極貢獻。開發開放浦東,推進“東西聯動”,為浦西人口疏散、傳統工業東遷提供了戰略空間,使上海徹底擺脫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困難局面。 ——從珠三角到長三角,浦東開發開放輻射帶動長三角乃至長江流域的改革熱潮。 由點及面,敢為天下先的長三角人在改革開放初期相繼創造出家庭聯產承包制、鄉鎮經濟、“小商品、大市場”等改革模式,相繼誕生小崗村、溫州、義烏、蘇南等改革地標。浦東開發開放,更是將全區域的改革浪潮推向縱深。 開發開放之初,浦東財政資金非常緊張,但大規模開發離不開大體量投入。捉襟見肘之際,改革者們創造出“資金空轉、土地實轉”的新模式,由政府土地部門先與開發公司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再由政府、銀行、公司在支票上同時背書,最后進行驗資后工商注冊登記。 依靠這種新模式,外高橋區域以“空轉”而來的2.4億元起步,將“生地”轉化為“熟地”。如今,外高橋集團股份承擔保稅區及周邊區域綜合開發10平方公里,集團控股及參股企業約100家,總資產已經達300億元。外高橋集團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宏說,回頭來看這種創新的開發模式,對外高橋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 “資金空轉、土地實轉”的創新模式為長三角其他區域所借鑒,很快就推動各地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高速發展,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的工業園區,也成為支撐長三角實體經濟最為強勁的土壤。 浦東的開發開放,使得改革開放的熱潮逐漸從珠三角延伸至長三角。在浦東開發開放的帶動下,不僅上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從江蘇的蘇錫常到浙江的杭嘉湖,出現了一系列高速發展的城市及區域,長三角一體化也走向實質性破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