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9月17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習近平致信祝賀。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習近平在賀信中強調,中國正致力于實現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發展應用將有力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強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能力。當晚,《新聞聯播》重點播報了這條消息。 “中國愿在人工智能領域與各國共推發展、共護安全、共享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多次談及人工智能重要性,為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新時代指明方向。 以“智”圖“治”:人工智能開辟社會治理新格局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18年4月22日,習近平致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賀信 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要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發展電子政務,構建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打通信息壁壘,構建全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科學決策。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我們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合作,推動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建設,連接成21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 ——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 以“智”提“質”:人工智能為高質量發展賦能 中國正致力于實現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發展應用將有力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強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能力。 ——2018年9月17日,習近平致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賀信 未來10年,將是世界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10年。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積聚力量,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給全球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要抓住這個重大機遇,推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 ——2018年7月25日,習近平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的講話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世界經濟加速向以網絡信息技術產業為重要內容的經濟活動轉變。我們要把握這一歷史契機,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加大投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2016年10月9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以“智”謀“祉”:人工智能造福人類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 ——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希望與會嘉賓圍繞“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這一主題,深入交流、凝聚共識,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造福人類。 ——2018年9月17日,習近平致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賀信 中國將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納入了國家科技創新的優先重點領域,我們愿加強同各國科技界、產業界的合作,推動機器人科技研發和產業化進程,使機器人科技及其產品更好為推動發展、造福人民服務。 ——2015年11月20日,習近平致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的賀信 我們要妥善化解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對傳統產業的沖擊,在培育新產業過程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2018年7月25日,習近平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的講話 部分資料參考:求是網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