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風,一片沙,晴天遍地土,雨天滿溝泥。”這是過去延安人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描述。在延安的安塞區雷坪塔村,曾經滿目蒼涼、飛沙走石的黃土高坡,如今已成為密不分株、枝纏藤繞的青山。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張蓮蓮。 張蓮蓮雖然已經年近七旬,可她還是每天早早起床,到林地里巡視。1981年,延安開始包產到戶,村里別的農戶都是開荒種糧食,而張蓮蓮卻選定了種樹。 安塞區雷坪塔村村民張蓮蓮:種糧廣種薄收,打不下嘛,糞沒糞,買肥沒錢,我老公是個木工,我就想跟他供材料,我就盤算我栽的樹成了材的話,肯定比種地的效果要好。 當時延安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干旱、無雨,人們日子過得很艱難。而張蓮蓮卻堅信,植樹造林才能讓自己擺脫貧困,于是她開始在荒坡上種樹。 陜北的山大多數沒有路,但只要能栽樹的地方,張蓮蓮就要想辦法爬上去,經常摔的鼻青臉腫。兒媳李紅衛剛嫁過來就得脫下嫁衣,和她一起去荒山栽樹。 張蓮蓮的兒媳李紅衛:一過門就和婆婆一起栽樹,我們上午栽樹下午要澆水,早上拿一壺水再拿些干糧,吃了以后中午在山上睡覺,枕著頭,蓋自己拿的衣服,那時候太陽太曬了,要把頭蒙著,要不皮膚受不了。 1999年,當地實施了退耕還林政策,鼓勵農民發展經濟林。那時起,村里人都跟著她學習種樹。 安塞區雷坪塔村支部書記翁殿龍:村里修路、架橋、拉電,張蓮蓮家出了不少力,而且在需要栽樹的時候,張蓮蓮家免費提供了樹苗,給荒山造林提供了方便。 37年鍥而不舍的辛勞,1750多畝林地,20萬棵樹木,讓張蓮蓮周身病痛,幾年前她接受了膝蓋手術,家人都希望她就此在家休養,可是老人下了床,又拿著頭上山了。 安塞區雷坪塔村村民張蓮蓮:我栽了這塊想栽那塊,栽了那塊想再栽,我盤算著永遠給子孫后代打個基礎。 如今雷坪塔村周邊95%的林地都種上了樹,村里發展了六千多畝的經濟林,僅靠種植經濟林這一項,當地人均年收入就達到一萬一千多元,當地的氣候條件也得到逐年改善,年降水量逐步上升。 安塞區雷坪塔村村民張蓮蓮:這一片林子在我心里就是金山銀山,這改變了我窮的面貌,過上了好日子,不但給我改變,連我后代都改變了,這綠水青山就是我心里的金山銀山。 |
相關閱讀:
- [ 07-09]治沙種樹 帶頭致富
- [ 07-09]寶秀蘭:治沙種樹,帶頭致富
- [ 07-02]【新時代 新擔當 新作為】張國旺:更愿當好一名“種樹人”
- [ 06-28]東南汽車:像個種樹人一樣去做公益
- [ 03-26]“種樹大王”創業成功后回鄉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