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9月25日下午,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剛過,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入三江平原腹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糧食生產和收獲情況,并強調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我們這么大的國家,農業是不可或缺的”。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5年關注“三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黨中央提出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厚植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不斷開創“三農”發展新局面。一系列農村改革舉措的落地,為億萬農民帶來了福祉。我國糧食生產持續豐收,產能站上6000億公斤新臺階,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的自給率均超過98%。如今,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47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7公斤。 “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優秀的人才、先進的設備”。種糧,離不開種子;研發種子,離不開科技。正因如此,種業被譽為農業的“芯片”。種業不僅研發周期長、科研投入強度大、先進技術應用多,而且離不開優秀研發性人才。例如,在人們熟知的隆平高科,含袁隆平本人在內,研發人員合計已超過600人,其中不乏大量國內領先的科研專家、國際一流的科技人才,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我國在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用種上,已實現品種全部自主選育,中國人的飯碗里主要裝的仍是中國糧,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綠色發展要有可持續性,農業生產不能竭澤而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加之長期的高強度利用,耕地質量堪憂,退化面積較大,污染的耕地也不少,必須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護耕地,確保土質不斷優化,不能退化,做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一方面,要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另一方面,要深入推進耕地質量保護提升行動,扎實開展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和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工作,提升全國耕地質量等級,筑牢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此外,還要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集成一套用地與養地結合的技術模式,讓耕地休養生息,實現永續利用。 實現中國夢,基礎在“三農”。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縱觀經濟發展史,當今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令世人驚嘆。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多次經歷高峰低谷的跌宕起伏,卻從來沒有哪一個時期像今天這樣,正在向高質量發展昂揚奮進。從東北黑土地的稻田到天山腳下的棉田,從內蒙古的天然生態林到海南的天然橡膠林,從西南的高原特色農業到西北的旱作農業……一幅幅“三農”新圖景中洋溢著一張張農民的笑臉,凝聚著黨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甘霖。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實現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必將蹄疾步穩、指日可待。(尹貴龍) |
相關閱讀:
- [ 09-26]我們的歲月靜好,有他們用“眼”守護
- [ 09-25]廈門同安:全面發力禁毒工作,守護陽光銀城
- [ 09-23]子弟兵的中秋節:守護萬家團圓
- [ 09-23]政和石屯治安巡防隊守護一方平安
- [ 09-20]規范接種服務 守護生命健康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