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26日電(記者 張尼) 26日,由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主辦的“2018第四屆社會養老創新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會上,相關領域專家就解決養老問題的痛點、難點展開探討。有專家提出,中國應積極探索和構建“醫護養一體化”的養老服務模式。 根據全國老齡辦發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的17.3%。從1999年至2017年,中國老年人口數凈增1.1億。 面對如此龐大的群體,中國未來的養老服務模式該如何發展? 對此,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何界生認為,探索醫護養相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模式勢在必行。 何界生分析稱,目前,國內養老機構,以及社區、家庭養老等都在發展,但距離做好“醫護養一體化”服務模式還有很大差距。 “我國現行養老模式普遍存在有養無醫、醫養分離的現象,養老護理問題更是較為突出。這不能適應人口老齡化和老年人健康養老的需求。”何界生認為。 她還強調,要為老年人提供住院、康復護理和穩定的生活照料等一條龍服務。其中,最主要的是貫徹預防為主理念,讓老年人不生病、少生病、推遲生病,生病以后也能得到很好的治療、護理和康復。 此外,在何界生看來,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護理人員的培養亦十分重要,這直接關系到養老服務的質量。 “相關人才非常短缺,國家應從政策上給予更具體的指導。”何界生認為,國內醫學院現階段可以此為方向,培養家庭護理師等專門人才。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鏗在會上強調,養老事業要從國家層面加強立法,并在此基礎上做好養老規劃,規范對于養老事業的補貼辦法。 “我們的養老方式要分層分級發展,不要千篇一律。根據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水平,應該堅持以大眾養老為主。”賀鏗稱。 他表示,許多民辦的養老事業,把特需、高收費放在了優先地位,而大眾養老反而未得到充分重視。 賀鏗強調,養老事業可以有公辦,也可以有民辦。但參考國外經驗,公辦養老事業、養老機構,主要應滿足低收入人群的養老需求,其功能與方式不可被顛覆。民辦養老機構可面向一些特需情況提供服務,但也應維持其非盈利機構的本質。 自2015年以來,中國社會養老創新發展論壇已連續舉辦四屆。 本屆論壇由浙江航民集團、上海孝天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協辦,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養老保障促進委員會、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助老工作委員會承辦。論壇吸引了300余位相關領域專家、代表參會。 會上,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白長崗,宣讀了關于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養老保障促進委員會和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產業經濟委員會班子成員任命的決定。 同日,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還舉辦了“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公益匯演”。 |
相關閱讀:
- [ 09-26]薌城開展養老機構聯合消防安全檢查
- [ 09-26]泉州將打造全方位的居家養老服務“外賣”平臺
- [ 09-25]邀老友合租、候鳥式養老……德國老年人走出孤獨有好辦法
- [ 09-24]龍文組建三支隊伍 開展實體養老服務
- [ 09-24]龍文強化監督 確保養老工作有序推進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