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小組按】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在這里他首次提出“精準扶貧”。 在十八洞村,總書記還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今天,小組推薦大家閱讀2018年10月5日《人民日報》重要專欄“新思想從實踐中產生”發表的文章《總書記帶領我們“精準脫貧”》。
中午時分,十八洞村“巧媳婦”農家樂又熱鬧起來。 這個農家樂是村民施成富的老宅,以前“雨天在屋里還要打把傘”,如今早已修葺一新。門前空地對著山谷,視野開闊。空地上搭著涼棚、掛著燈籠,十來張小桌前坐滿游客。“最多時一天有200多人。”施成富喜上眉梢。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正是在施成富家門前空地上召開了座談會,“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 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4年多過去,記者來到十八洞村,實地探訪精準扶貧的生動實踐。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談。新華社記者王曄攝 總書記握住老人的手說“你是大姐” “該怎么稱呼你?”石爬專老人問。 “這是總書記。”村委會主任介紹。 習近平總書記握住老人的手詢問年紀,聽說老人64歲了,總書記說:“你是大姐。” 說起當時場景,石爬專老人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縫。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首先走進位于村口的石爬專老人的家。 “那天來了好多人,我也不曉得來的哪個,家里那時也沒有電視。沒想到來的是總書記!”石爬專老人回憶,總書記問,這是不是你屋?我講是的。總書記問,可不可以進屋坐坐?我高興得趕緊拉著他的手往屋里走。 “進屋后,總書記看了糧倉,問我糧食夠不夠吃?種不種果樹?養不養豬?他還走到豬欄邊,看我養的豬肥不肥。”石爬專老人說。 年近七旬,講起4年多前的細節,老人記憶十分清晰。在堂屋最顯眼的地方,掛著習近平總書記和大家圍坐交談的照片。“感謝我們的總書記!那會兒家里唯一的‘電器’就是一盞節能燈。現在日子好了,人也精神了!” 老人掰著手指算了一筆賬:去年賣臘肉收入5000元,村里的獼猴桃產業分紅2000元,低保收入有近千元。“總書記來我家后,不少游客都會到這里看看,我家里賣些苗族文化的書籍和一些土特產,去年也有8000元收入呢!” 現在,家里有了電視機,每天打開電視,她先看看有沒有總書記的報道。村里這些年的變化,老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今年春節前,她請回村的大學生給總書記寫了一封信:“村里的日子越來越好了,鄉親們的笑臉更多了。這些年我們吃得好住得好,大家都盼望您再回村里看看……” 總書記讓我娶上“巧媳婦” “總書記比我高出一個頭。”在“巧媳婦”農家樂,81歲的施成富和老伴龍德成激動地向游客講述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們家的情景。 “那天總書記來,看得特別細。”施成富回憶,“他翻開鋪蓋,拍了拍被子;打開米缸,看看里面有多少米;用手敲敲谷倉,聽聲音是不是滿的;還特意看了廚房和廁所。” 在施成富家門前空地上,習近平總書記同聚攏來的村干部和村民拉家常、話發展。總書記深情地說,我這次到湘西來,主要是看望鄉親們,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眾生活還很艱苦,感到責任重大。 施成富的小兒子施全友當時正在外打工,那天下班后,從電視上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到了自己家里,非常激動,連夜登上了回家的火車。 “感覺家鄉發展的機會到了!”施全友說。經過籌劃,他開起了十八洞村第一個農家樂——“巧媳婦”,地道的農家飯,價廉味美,幾乎天天都有游客上門。 在“巧媳婦”帶動下,如今,十八洞村已有9家農家樂,去年接待游客超過26萬人次。 那天在座談中,村民們告訴總書記,除了貧困,村里光棍漢多,娶不上媳婦。總書記勉勵大家,要加油干,等窮根斬斷了,日子好過了,媳婦自然會娶進來。一席話,聽得大伙兒都笑了。 2015年元旦,日子好起來的施全友,真的娶回了重慶姑娘孔銘英。“總書記讓我娶上了‘巧媳婦’!”施全友說。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又專門詢問了十八洞村大齡青年“脫單”問題。 “這些年,村里已有20多對新人喜結連理,喜事一件接著一件。”十八洞村老支書楊五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