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工在位于濟南高新區(qū)的浪潮集團高端容錯計算機生產基地工作(6月14日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準確認識中國經濟的大邏輯,清晰把握時代發(fā)展的大方向,就不難廓清迷霧、撥云見日。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時所言:“我們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是樂觀的。” 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發(fā)展基本面沒有變,13億多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億多個市場主體……動輒以“億”來計量的市場空間,凸顯出大國經濟的特質,這是我們能夠“變中取勝”的底氣所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13億多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中國擁有豐富的宏觀調控應對經驗,政策工具箱充足、政策空間巨大,這是我們能夠“變中取勝”的信心所在。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在負責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技術開發(fā)的億通公司本部大樓,工作人員介紹中國(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相關情況(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

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名校英才入秦”專場招聘會上,高校應屆畢業(yè)生向用人單位咨詢相關信息(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這是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7月2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乘坐”中歐班列的進口沃爾沃汽車抵達西安港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攝

工人在陜重汽汽車總裝配廠車間內操作駕駛室吊具,將駕駛室與底盤進行連接(3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