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南京蘇寧云倉物流基地,工作人員將包裝好的“共享快遞盒”放到傳送帶上,準備進行分揀運輸(2017年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博 攝 擺在改革者面前的難題還有很多—— 拓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范圍,能否嚴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底線,平衡好國家、集體、個人利益? 電、氣等價格改革,能否既確保企業保障供應,又充分兼顧居民承受能力,達到優化能源結構、改善大氣污染的公共政策目標? …… 難題很多,但并非無解。改革,必然要經歷從激烈博弈到逐步均衡的過程。 剛剛結束的國慶假期,不少人享受了近千個國有景區免費開放或降價的實惠。這正是各方能夠接受的方案:讓門票價格既兼顧公共景區公益性,又保證其合理的保本盈利與可持續發展。 博弈,不等于此消彼長,同樣可以兼顧共贏。 杭州富陽區,是《富春山居圖》的創作之地。然而,有千年造紙歷史的富陽,曾一度陷入美麗和發展難兩全的困境。 堅決推動造紙行業轉型升級,富陽騰籠換鳥,以先進制造業、生物醫藥、金融等新經濟新產業代替傳統產業,一步步從“荒山惡水”變回“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 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就,正是在一步步協調區域、群體利益關系中實現的。 改革開放之初,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階段性發展政策,激發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帶來卓著成效—— 40年來,7億多人成功擺脫貧困;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 7月19日,“四大項一天聯辦服務專窗”在廣州市越秀區政務服務中心亮相,工作人員將營業執照遞交給申請者。 新華社記者 張加揚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進入攻堅階段,“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承諾擲地有聲。 扶貧托底,改革通過保基本以促公平。 鄉村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則被認為是其中最薄弱的一環。 因學校條件簡陋、缺少師資,河南新安鐵門鎮陳村小學老君洞教學點一度瀕臨撤并。得益于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的改革推進,這里如今已成為新安縣“最美鄉村學校”。 削峰填谷,改革通過調分配以促公平。 2018年10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改革帶來第一波減稅“紅包”: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起征點”調至5000元,并適用新稅率表。綜合來看,中等以下收入者成為獲益最大的群體。 共建共享,改革通過高質量發展以促公平。 國家稅務總局泉州市稅務局豐澤街辦稅服務廳的工作人員在新辦企業服務窗口為納稅人辦理業務(9月13日攝)。國地稅合并后,國家稅務總局福建省稅務局在全省推行新辦納稅人“套餐式”服務。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攔水筑壩、截江斷流的水權之爭,上游污染、下游吃苦的生態之殤,曾經觸目驚心。 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深刻變革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讓大家可以共飲一江水。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說,改革的意義在于,形成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決心,選擇有利于推進的改革方式,實現共享的目標。 如果說改革的過程是利益的調整,那么改革的目的則是利益的共享。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012年的2.88:1,降至2017年的2.71: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從2012年的37.5%,降至2017年的31.2%。配套改革接續推進,民生保障網織密扎牢,億萬人民既是改革的主力,更是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的受益者。 改革,還在路上。 “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已經為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指明方向: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
相關閱讀:
- [ 10-10]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改革過渡期身份標識牌發布
- [ 10-10]產權市場在服務改革中發展壯大 5年成交額破20萬億
- [ 10-09]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
- [ 10-09]減稅降費有助于釋放改革紅利
- [ 10-09]改革開放40周年“福建影響力”案例聚焦福建醫療改革舉措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