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二集)治國有常民為本
2018-10-10 21:56:08??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黃麗紅 陳暉 |
分享到:
|
第一段落 微視頻一: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主持人康輝: 剛剛總書記的這段話是2016年的1月18號,他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講的。 在這段講話當中,總書記也有一處用典,就是“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這句話的意思,其實不難理解。但它典出何處?在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當中,這句話又有怎樣重要的地位呢?現在我們請出本期節目的經典釋義人,北京大學趙冬梅教授給大家做講解。 經典釋義人趙冬梅: 大家好!“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出自《淮南子·氾論訓》。這句話的意思是非常明白、非常簡單的,很容易懂。也就是說治理國家的原則,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利民呢,就是要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比如說,成書于西漢時期的《史記》和《戰國策》,在談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故事的時候,就用到了這句話,“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我們知道,趙國其實是在華夏諸國當中比較靠北邊的,靠北邊就意味著它是和游牧民族雜錯而居的。游牧民族是騎馬的,所以他們的軍隊行動起來機動性是非常強的、非常靈活。所以趙國在跟游牧民族雜錯而居的時候,就常常吃虧。在屢戰屢敗之后呢,趙武靈王就決定要引進騎射技術,要建設自己國家的騎兵隊伍。 我們今天說要引進騎射技術,就是他的士兵要學會騎馬。我們今天說起來好像覺得,這好像很簡單吧?但是在當時,這確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引進。 它要改變這個騎兵的整個服飾系統都要改變。這對于華夏民族來講,是一個巨大的文化挑戰、巨大的心理挑戰。 但是趙武靈王想了又想,還是下定決心“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既然胡服騎射是一件可以保護趙國人民生產生活的事情,它是一件利民的事情,那么排除萬難也要搞下去。由此帶動了整個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運動才轟轟烈烈地開展,趙國的國力才達到了最強盛。 主持人康輝: 好,謝謝趙冬梅教授的講解。趙老師剛才說了,“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這個道理特別地簡單。但是從歷史上來看,真正地把它實現好并不容易。像剛剛您談到的這個胡服騎射,確實是利民之事。但是當時施行是要冒一定風險的。這就想到了今天我們要全面深化改革,我們一直說,是要啃硬骨頭、涉險灘,說明真正行利民之事確實不容易。 剛剛王杰教授也談到,讓人民過上美好的生活絕不是一句抽象的空話。那王老師,您覺得我們現在應該怎么樣真正能夠把這些利民之事落到實處? 思想解讀人王杰: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要落地,的確需要我們付出很多的努力。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老百姓看。具體的要落地,那么這一點,我想在我們今天來說應該是更為重要的。只有這樣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那么老百姓才能擁護你、支持你。 主持人康輝: 其實知易行難,但是如果真正有了知,再難也要行。 這個《淮南子·氾論訓》后邊還有一句,“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其實說的是不是也是我們一定要落地,要有行動力? 經典釋義人趙冬梅: 對,一定要落地,一定要有行動。但實際上它前提就是說,政府的每一個命令出來之前,都要充分地考慮到利民,而且要做充分的調研。這個命令出來,就是可以推行的、是符合實際的、是能夠推行得下去的。那么這樣出來一個命令,就能行使一個命令,這個政府它就會是一個有信譽的政府。 主持人康輝: 其實今天我們講傳統文化當中的這些精髓,對于我們今天的發展仍然有這種推動力、仍然有教益。也就是要讓它常用常新。但是前提一定是“用”字在先。 那習近平總書記,他在從政的實踐當中,又是怎樣真心實意、真抓實干地來行這些利民之事的呢?接下來,我們繼續請思想解讀人王杰教授,來給大家做講解。 思想解讀人王杰: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為官、為政的經驗和智慧的總結,那么也是當今治國理政的重要遵循。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這些思想,對咱們今天的治國理政,對我們今天的實際工作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那么我們看,幾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投入精力最多,他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是民生問題。我們通過習近平總書記身上發生的小故事,可以窺見一斑。 2012年12月29號,離2013年元旦還有兩天,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驅車300多公里,來到了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連夜就聽取了省市縣主要領導同志的工作匯報。第二天一大早,習近平總書記便冒著嚴寒來到了幾個貧困村,走訪貧困群眾。他走進貧困群眾的家,盤腿坐在炕頭上,仔細地詢問群眾,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過冬的棉被有沒有?一年的糧食夠不夠吃?取暖的煤炭夠不夠用?小孩上學遠不遠、看病難不難?習近平總書記問得非常地仔細。 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又來到了村委會,同村干部、村民及駐村干部一道,共同協商加快脫貧致富的好辦法。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點。脫貧攻堅工程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當代中國最大的利民、惠民、富民工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與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剛才談了重民生,下面我談興民德。 說到興民德,我想起了兩千多年以前中國有一位非常偉大的思想家叫管子。他說過的一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說明物質財富對一個人的重要。你餓著肚子講道德、講文明、講禮儀,不現實。但是追求物質財富絕不應該成為一個人的唯一的目標追求,不應該是個終極目標,因為對老百姓來說,還有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什么事情?對老百姓進行人倫、道德教化,提高老百姓的整體道德文明素養。這個思想來自于儒家,來自于孔夫子。 其實孟子也有類似的思想。孟子他說,老百姓富裕起來以后,要“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什么意思?就是老百姓富裕起來以后,要興辦各種各樣的學校,把人倫道德、人倫孝悌的道理反復講給老百姓聽,讓老百姓能夠去實行。孟子還說,好的政令與好的教育相比,好的教育更容易贏得民心。 那么教民教什么?就是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恥、教民以誠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倫。關于民德,下面我們請看習近平總書記又是怎么說的。 |
相關閱讀:
- [ 10-10]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強調:大力提高我國自然災害防治能力 全面啟動川藏鐵路規劃建設
- [ 10-10]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
- [ 10-10]人民網評:從“平‘語’近人”中讀懂總書記深沉情懷
- [ 10-10]習近平引經據典談改革
- [ 10-09]習近平舉行儀式歡迎安哥拉共和國總統訪華并同其舉行會談
- [ 10-09]習近平向伊拉克新任總統巴爾哈姆·薩利赫致賀電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