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劉翠青(右)和引導員徐冬林在比賽后。 當日,在雅加達進行的第三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田徑女子100米T11級決賽中,中國選手劉翠青和引導員徐冬林、中國選手周國華和引導員賈登璞分別以12秒07和12秒10的成績獲得冠軍和亞軍。 新華社記者王東震攝 在雅加達亞殘運會賽場上,各國殘疾人運動員爭金奪銀,每每總讓人忽略他們身有殘疾。一樣地為勝利歡呼,一樣地為失敗落淚,體育給殘疾人無障礙地融入社會搭起一座橋梁,讓整個社會看到了身殘志堅的榜樣。 殘疾人運動員從事體育,首先要克服的是心理上的障礙。從不能說,不能走,不能聽,和社會交流有障礙,到能說能走能聽,這就是其康復的過程。之后他們才能開始受教育,進行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南,對人生和未來更有追求的人會去從事專業的體育運動。這個過程中他們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并主動成為社會的一分子。 “殘疾人康復的第三步是完全融入社會,為社會提供精神動力。藝術,體育等都是最佳途徑,這是最高級的康復,真正實現與社會的無障礙溝通交流,”中國輪椅擊劍領隊張躍說。能夠參加亞殘運會的運動員都達到這一階段,通過參加比賽,他們發現、實現了個人的人生目標,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消除了他們的自卑,獲得社會認同感,樹立良好榜樣。 對于殘疾人運動員們而言,他們則要付出數倍于健全人的代價才能完成訓練和比賽,觀看一次殘運會,無論對誰都是一種心靈的震撼,一次生命的啟發。來自上海的鄒麗紅是雅加達亞殘運會中國代表團開幕式的旗手,她是2016年里約殘奧會女子T54級馬拉松金牌得主。當時鄒麗紅只以0.02秒的優勢獲得冠軍,贏得了中國隊在里約殘奧會的最后一塊金牌。 鄒麗紅說:“運動員都這樣,哪有不苦的”。在超越自我的道路上,殘疾人運動員和健全人運動員并無二致。體育帶給他們淚水,也帶給他們歡樂。 這些年國家對殘疾人體育事業也投入巨大,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走入社會,和健全人一樣參與到各項事業當中。這次亞殘運會中國派出有史以來最大的代表團,超過半數都是第一次參加亞殘運會。一些老運動員坦言現在壓力很大,因為優秀的運動員不斷地涌現。這不是我們國家殘疾人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愿意走出家門進入賽場,實現他們個人的夢想。(單磊、余謙梁 王集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