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泉縣后柳鎮中壩作坊小鎮創辦者陳國盛(左)在作坊小鎮里了解特色旅游工藝品的生產情況(11月9日攝)。
如何讓秦巴山區易地搬遷的居民安居又致富,“山村能人”陳國盛在創建“中壩作坊小鎮”的過程中,破解了這個困擾搬遷群眾多年的難題。
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后柳鎮山大溝深,地廣人稀,生產生活條件惡劣。2011年5月,陜南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全面啟動,有72戶245人因地質災害、洪澇災害威脅統一搬遷到中壩村。遷出群眾的生活條件雖然得到明顯改善,但因產業支撐不夠,從而出現了外出打工的“空房”現象。
2016年,石泉縣實施“能人興村”戰略,通過能人帶動,振興鄉村經濟。后柳鎮找到了有返鄉投資意愿的陳國盛。
經過多方考證,陳國盛立足中壩村旅游資源優勢和移民社區布局,成立統一的運營公司,將72家農戶閑置的一層房屋,統一改造、裝飾成游客可進店免費體驗的農產品“線下”實體店。運營公司則以電商平臺為載體,在“線上”對實體店的農產品進行推廣和銷售,讓村民在“樓上安居、樓下樂業”。
2017年5月,中壩作坊小鎮開始試運營,48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有的還自主承包經營當上了“老板”。如今的作坊小鎮,裝飾得古樸而典雅,古老的工具、傳統的技藝,讓游客找回了記憶中的鄉愁。陳國盛說:“在小鎮里,一些傳統文化得到了保護和傳承,村民們也獲得了穩定的收入。”
目前,作坊小鎮的景區經濟和已經建成的電商扶貧基地,正帶動周邊8個村600多家農戶發展訂單農業,增收致富。
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這是深山里的石泉縣后柳鎮中壩作坊小鎮(11月8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石泉縣后柳鎮中壩作坊小鎮創辦者陳國盛(右)在作坊小鎮的街坊手工陶瓷實體店了解經營情況(11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游客在作坊小鎮廣場上參加篝火晚會(11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游客在作坊小鎮里體驗古法榨油(11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作坊小鎮活字印刷體驗店的員工(右二)在向小游客傳授活字印刷技巧(11月7日攝)。作坊小鎮將傳統與現代元素相互交融,游客參與度高、趣味性強。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65歲的村民朱金富(前右)在自己的草鞋鋪子向前來體驗的游客傳授編制草鞋技巧(11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村民李興章(左)在自家的門面經營手工掛面館(11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作坊小鎮的員工在打包郵寄當地土特產(11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游客在作坊小鎮的店鋪里購買當地土特產(11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游客在作坊小鎮的豆腐坊體驗手工磨豆漿(11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游客在作坊小鎮里體驗土法制作紅辣椒(11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手工扇子經營者李宗琴(左)在承包的門店里編制手工扇子(11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