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貴州丹寨,兩名苗族繡娘在合作社挑選刺繡彩線。近年來,貴州省丹寨縣大力推進非遺手工經濟模式,通過成立非遺手工合作社,承接旅游產品訂單,把傳統的手工藝品變成脫貧增收的旅游商品銷售,拓展少數民族手工藝品的經濟效益,走出了一條“指尖經濟”的脫貧之路。2018年,丹寨縣非遺手工經濟模式共帶動全縣近8000名繡娘居家就業,脫貧增收。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 攝
11月13日,貴州丹寨金鐘易地扶貧安置點,繡娘龍光美在家里繪制蠟畫,她每月完成文創公司下的蠟畫訂單,大約月收入一千元。近年來,貴州省丹寨縣大力推進非遺手工經濟模式,通過成立非遺手工合作社,承接旅游產品訂單,把傳統的手工藝品變成脫貧增收的旅游商品銷售,拓展少數民族手工藝品的經濟效益,走出了一條“指尖經濟”的脫貧之路。2018年,丹寨縣非遺手工經濟模式共帶動全縣近8000名繡娘居家就業,脫貧增收。中新社記者賀俊怡 攝
11月13日,貴州丹寨,繡娘們在合作社內刺繡。近年來,貴州省丹寨縣大力推進非遺手工經濟模式,通過成立非遺手工合作社,承接旅游產品訂單,把傳統的手工藝品變成脫貧增收的旅游商品銷售,拓展少數民族手工藝品的經濟效益,走出了一條“指尖經濟”的脫貧之路。2018年,丹寨縣非遺手工經濟模式共帶動全縣近8000名繡娘居家就業,脫貧增收。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 攝
11月13日,貴州丹寨,繡娘在合作社里進行挑花。近年來,貴州省丹寨縣大力推進非遺手工經濟模式,通過成立非遺手工合作社,承接旅游產品訂單,把傳統的手工藝品變成脫貧增收的旅游商品銷售,拓展少數民族手工藝品的經濟效益,走出了一條“指尖經濟”的脫貧之路。2018年,丹寨縣非遺手工經濟模式共帶動全縣近8000名繡娘居家就業,脫貧增收。中新社記者賀俊怡 攝
11月13日,貴州丹寨,繡娘在合作社展示完成的刺繡作品。近年來,貴州省丹寨縣大力推進非遺手工經濟模式,通過成立非遺手工合作社,承接旅游產品訂單,把傳統的手工藝品變成脫貧增收的旅游商品銷售,拓展少數民族手工藝品的經濟效益,走出了一條“指尖經濟”的脫貧之路。2018年,丹寨縣非遺手工經濟模式共帶動全縣近8000名繡娘居家就業,脫貧增收。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 攝
11月13日,貴州丹寨望城苗寨,繡娘們利用農閑完成合作社的刺繡訂單。近年來,貴州省丹寨縣大力推進非遺手工經濟模式,通過成立非遺手工合作社,承接旅游產品訂單,把傳統的手工藝品變成脫貧增收的旅游商品銷售,拓展少數民族手工藝品的經濟效益,走出了一條“指尖經濟”的脫貧之路。2018年,丹寨縣非遺手工經濟模式共帶動全縣近8000名繡娘居家就業,脫貧增收。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