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4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今年入冬以來最重空氣污染過程。14日,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邯鄲、邢臺、保定、滄州等城市出現重度及以上空氣污染。 生態環境部表示,截至14日10時,區域內北京、石家莊、保定等1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污染水平。13日,石家莊細顆粒物(PM2.5)日均濃度最高達每立方米200微克,13日13時,邢臺PM2.5小時濃度最高達每立方米289微克。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監測顯示,14日13時,北京、唐山空氣質量達到嚴重污染水平,天津、石家莊、邯鄲、邢臺、保定、滄州、衡水、洛陽、安陽等地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污染水平。 分析本次污染過程,清華大學賀克斌教授表示,11月中旬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部分城市開始采暖,各地燃煤污染物排放開始增加。據估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入采暖季后,二氧化硫排放增加近50%,一次PM2.5排放增加約30%,尤其作為PM2.5主要組份的有機碳排放增加近1倍。因此,多種污染物高強度的疊加排放是推高本次污染過程中各地PM2.5濃度的重要原因。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張小曳研究員認為,在污染物排放量大,以及北方進入采暖季的內因條件下,11日出現了影響中國華北地區的高壓脊型環流形勢,伴隨近地面形成了停滯—靜穩的不利氣象條件,邊界層高度由通常清潔天的約1.5千米下降到約900米,北京及其以南的河北西南部、河南中東部PM2.5污染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混合,地面測到的濃度上升,開始了一次PM2.5濃度升高的大氣污染過程。 張小曳表示,13日清晨,隨著PM2.5濃度累積到在區域許多站點超過每立方米100微克的閾值,觸發了不利氣象條件與累積的PM2.5污染之間相互促進的“雙向反饋機制”。當日北京大氣低層出現明顯的增濕現象,促使許多氣溶膠粒子成為云霧的凝結核進入云霧體系,形成霾向霧的轉換,導致能見度進一步降低。 預報顯示,預計15日上午隨著冷空氣到達,北京的PM2.5污染將明顯下降,15日午后河北中南部空氣質量明顯轉好。 |
相關閱讀:
- [ 11-14]廈門空氣質量優良率今年前十月全國第二 比去年上升一位
- [ 11-13]北京市將于11月13日8時啟動空氣重污染黃色預警
- [ 11-13]島內空氣質量持續拉警報 中南部12測站亮紅燈
- [ 11-12]臺灣中南部空氣質量不佳 臺中電廠擬降載減排
- [ 11-07]7日臺灣空氣質量不良情況達近日高峰 對健康危害大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