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宋爾鳳老人將竹條劈成細絲。1940年出生的宋爾鳳老人是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塘頭鎮紅旗村“塘頭棕絲斗笠”制作工藝的傳承人,她從小就開始學習斗笠制作,現年78歲的她依舊堅持用“細如發絲”的竹子編織斗笠。“塘頭棕絲斗笠”制作歷史久遠,明朝時期就已成為貢品。制作斗笠需要經過選竹、切絲、揉絲、分層、打磨、編織等工序,做工極為精細。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12月3日,宋爾鳳老人將竹子切分為兩半。1940年出生的宋爾鳳老人是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塘頭鎮紅旗村“塘頭棕絲斗笠”制作工藝的傳承人,她從小就開始學習斗笠制作,現年78歲的她依舊堅持用“細如發絲”的竹子編織斗笠。“塘頭棕絲斗笠”制作歷史久遠,明朝時期就已成為貢品。制作斗笠需要經過選竹、切絲、揉絲、分層、打磨、編織等工序,做工極為精細。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12月3日,宋爾鳳老人將竹子打磨平整。1940年出生的宋爾鳳老人是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塘頭鎮紅旗村“塘頭棕絲斗笠”制作工藝的傳承人,她從小就開始學習斗笠制作,現年78歲的她依舊堅持用“細如發絲”的竹子編織斗笠。“塘頭棕絲斗笠”制作歷史久遠,明朝時期就已成為貢品。制作斗笠需要經過選竹、切絲、揉絲、分層、打磨、編織等工序,做工極為精細。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12月3日,宋爾鳳老人將竹子鋸成兩段。1940年出生的宋爾鳳老人是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塘頭鎮紅旗村“塘頭棕絲斗笠”制作工藝的傳承人,她從小就開始學習斗笠制作,現年78歲的她依舊堅持用“細如發絲”的竹子編織斗笠。“塘頭棕絲斗笠”制作歷史久遠,明朝時期就已成為貢品。制作斗笠需要經過選竹、切絲、揉絲、分層、打磨、編織等工序,做工極為精細。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12月3日,宋爾鳳老人在山間砍伐竹子。1940年出生的宋爾鳳老人是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塘頭鎮紅旗村“塘頭棕絲斗笠”制作工藝的傳承人,她從小就開始學習斗笠制作,現年78歲的她依舊堅持用“細如發絲”的竹子編織斗笠。“塘頭棕絲斗笠”制作歷史久遠,明朝時期就已成為貢品。制作斗笠需要經過選竹、切絲、揉絲、分層、打磨、編織等工序,做工極為精細。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12月3日,宋爾鳳老人編織斗笠。1940年出生的宋爾鳳老人是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塘頭鎮紅旗村“塘頭棕絲斗笠”制作工藝的傳承人,她從小就開始學習斗笠制作,現年78歲的她依舊堅持用“細如發絲”的竹子編織斗笠。“塘頭棕絲斗笠”制作歷史久遠,明朝時期就已成為貢品。制作斗笠需要經過選竹、切絲、揉絲、分層、打磨、編織等工序,做工極為精細。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12月3日,宋爾鳳老人編織斗笠。1940年出生的宋爾鳳老人是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塘頭鎮紅旗村“塘頭棕絲斗笠”制作工藝的傳承人,她從小就開始學習斗笠制作,現年78歲的她依舊堅持用“細如發絲”的竹子編織斗笠。“塘頭棕絲斗笠”制作歷史久遠,明朝時期就已成為貢品。制作斗笠需要經過選竹、切絲、揉絲、分層、打磨、編織等工序,做工極為精細。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12月3日,宋爾鳳老人展示已經編織完成的斗笠。1940年出生的宋爾鳳老人是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塘頭鎮紅旗村“塘頭棕絲斗笠”制作工藝的傳承人,她從小就開始學習斗笠制作,現年78歲的她依舊堅持用“細如發絲”的竹子編織斗笠。“塘頭棕絲斗笠”制作歷史久遠,明朝時期就已成為貢品。制作斗笠需要經過選竹、切絲、揉絲、分層、打磨、編織等工序,做工極為精細。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