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下發的《關于修改〈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正式執行。按照《決定》,惡意透支信用卡定罪量刑門檻由原來的1萬元上調至5萬元,同時,對“有效催收”的認定、惡意透支數額的計算和認定等原有條款也進行了修改。 新規一經出臺,引發市民關注與廣泛議論:信用卡惡意透支定罪門檻提高,是否會促使銀行嚴把信用卡準入關?哪些方式屬于“有效催收”?持卡人應該如何正確使用信用卡?無力還款時可以選擇信用卡代還嗎?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我市多家銀行。 新規: 上調惡意透支入罪門檻 近年來,我國信用卡市場呈現出爆發之勢。與此同時,惡意透支、過度授信等問題逐漸凸顯,惡意透支信用卡詐騙罪也持續高發,一定程度上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共計6.59億張,環比增長3.36%。全國人均持有信用卡0.47張。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34%。 業內專家認為,之前的信用卡惡意透支入罪門檻已不符合發展實際情況,不利于推動信用卡市場良性發展。該《決定》對維護信用卡管理秩序發揮積極作用,對入罪門檻提升、“有效催收”的界定,則可能對銀行催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當然,惡意透支信用卡入罪門檻的提高并不意味著放縱犯罪,符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要求?!?一家銀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前,年輕人逐漸成為持有信用卡的主力人群,由于他們的還款能力和財務管理能力相對較低,惡意透支的犯罪率也在逐年增加。在此提醒大家理性用卡,避免過度負債、透支消費。” 市場: 信用卡風控再迎考驗 “立案門檻上調后,申請銀行信用卡的條件是否會更加嚴格?額度是否也會較之前有所降低?”采訪中,正準備辦理信用卡的小董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其實,《決定》出臺后,不少市民與小董一樣,對“銀行是否會嚴把信用卡準入關”持有疑問。 “暫時,并未接到總行關于調整信用卡申辦條件的通知。”華夏銀行鄭州分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信用卡申請和辦理與之前并無變化。 記者走訪發現,當前,我市多家銀行網點申辦信用卡的標準并未調整。而對于后續是否會進行調整,還未可知。有銀行人士分析,入罪門檻的提高,將考驗發卡銀行風控能力,對銀行而言,降低信用卡審批額度或者提高辦卡門檻,未嘗不是提升風控能力的手段。 “對于持卡人而言,避免惡意透支才是關鍵?!币患页巧绦邢嚓P負責人表示,《決定》明確,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期限透支,經銀行兩次“有效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即為惡意透支。 而持卡人接受到的催收是否為“有效催收”,應根據銀行提供的電話錄音、信息送達記錄、電子郵件送達記錄等作出判斷?!拔倚性谫~單提醒方面,除了手機短信、電話及上門溝通等形式,還開通了微信端的賬單提醒。”中原銀行鄭州分行信用卡中心產品經理羅昊提醒,持卡人應隨時關注賬單提醒,及時還款,以免造成惡意透支。 據了解,包括興業銀行鄭州分行、招商銀行鄭州分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均采用短信、電子郵件、紙質賬單或微信賬單提醒等多形式進行賬單提醒,避免單一提醒方式無法有效告知。 提醒: 賬單“代償”不可取 在部分持卡人盲目消費后遭遇大量透支、無法歸還的窘境時,“信用卡代還”被當做“救命稻草”,成為少數持卡人的首選。不過,使用信用卡代還產品風險隱患大,有可能造成信用卡違規封卡,甚至讓持卡人背負上更為沉重的債務。 興業銀行鄭州分行信用卡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盲目使用代償產品,有可能造成個人信息的泄露,更有甚者會被一些不良貸款機構盯上,甚至會影響個人征信。建議正確使用信用卡,根據收入情況有計劃地進行刷卡消費。無法全額還款時,分期是可靠選擇。另外,不要隨意相信辦理高額信用卡的推銷或中介,不隨意綁定網上平臺,以免造成信息泄露盜刷等風險。 羅昊也提醒持卡人,避免使用信用卡代還產品,據介紹,目前國內信用卡代還產品面臨“代償平臺不如信用卡分期省錢”“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等問題,建議大家盡量不要選擇這些信用卡代償模式,如果賬單數額較大暫時無法償還,可選擇銀行的分期還款業務,延長還款期,以降低還款壓力。同時,提醒持卡人不要套現,這屬于違法行為,無論是“代養卡”還是“代提額”,建議大家淡化額度屬性,多去享受信用卡帶來的權益優惠。 |
相關閱讀:
- [ 12-05]新羅村級擔?;ブ鹬寮壆a業發展
- [ 12-05]福州開元志業文教慈善基金會助力革命老區村發展
- [ 12-05]2018中國旅游投資高峰論壇啟幕 共話旅游發展新機遇
- [ 12-05]港澳臺簡訊:兩岸高校代表在京交流研討高等教育發展
- [ 12-05]2018兩岸企業家峰會臺商代表熱議福州投資發展環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