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費分房”了解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6日報道稱,隨著人口負增長成為趨勢,“房比人多”的現象在該國各地的居住區愈發普遍。廢棄住宅的激增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不少地方政府紛紛推出“空屋計劃”、上線“棄宅銀行”,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尋求外來者“接盤”,一些地區甚至拋出了人口大國想都不敢想的“超級福利”——“入住即送房”。不過在媒體看來,這些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口回流、增加了地方稅收,但終究只是“權宜之計”,并沒有看上去那般美好。 對于井田一家來說,居住緊張一直是最頭痛的問題。夫婦二人帶著3個孩子,常年擠在男方的父母家。4年前,夫婦二人分得一套免費住宅,位于東京都地區最西端的奧多摩町,距市中心約兩小時車程。住宅地段雖偏,但這棟兩層小樓房間軒敞,徹底終結了一家人“蝸居”的窘況。據女主人直子反映,剛搬來時社區內還沒什么人氣,野猴子經常竄入鄰居家的菜地啃食蔬菜。隨著更多住戶到來,野獸“犯境”的狀況才逐漸減少。 井田一家的幸運得益于當地出臺的“空屋計劃”。2014年,奧多摩町的“棄宅銀行”網站正式上線,有意定居者可在線上申請,系統將對申請人和當地閑置的房產、或步入高齡的房主進行匹配,并反饋匹配結果。免費住房的申請標準各地不一,但受理方對于申請家庭是否有意“永久性定居”、是否具備“家族延續性”等問題十分關注。一些地區要求申請人的年齡不得超過40歲,或要求申請方必須為夫婦、且膝下至少有一個年齡不超過18歲的孩子。此外,房屋免費并不代表新房主可以一分不花、“拎包入住”。除了承擔房產稅、支付中介傭金外,新房主往往還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房屋翻修。不過,一些地區對于修繕房屋會提供一定數額的補貼。 CNN稱,日本“房比人多”的現象早在2013年就已經十分普遍。據估算,當年全日本約有5200萬個家庭單位、住房總數卻高達6100萬套。在現有的數百萬套“棄宅”當中,相當一部分處于“無限期閑置”狀態。美國《石英》雜志稱,這些房屋的原房主多為獨居——不是舉目無親、就是疏遠家人,為此官方在他們去世后很難追查房屋繼承人,也就無法征收房產稅。不僅如此,由于長期荒廢、無人打理,一些廢棄宅院日漸老化、植被叢生,對社區也會形成衛生與火災隱患。事實上,即便當局能聯系到繼承人,很多人也根本不愿打理這些住宅——因地段不好且日本人普遍不愿購買“二手房”,將這些房屋掛牌出售非常困難。綜合這些因素,“入住送房”這種權宜之計就漸漸開始被地方當局廣泛采納。 之前有調研顯示,隨著日本人口的連年負增長,該國2040年時或將有900個村鎮從地圖上消失,未來遭廢棄的人口居住區甚至能達到奧地利的國土總面積。其中,奧多摩町就面臨著“被消失”的風險。最近幾年來,當地政府極力吸引外來定居者,其中不乏美國和中國來客。而對于這些“新移民”,僅有免費房屋還遠遠不夠。媒體認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社區居民的良好互動也很重要。此前,日本已經有一些小鎮招募初創企業前來開設公司,并支持經營意識較強的定居者開設民宿、咖啡館,促進當地的經濟活動。 然而,這些舉措是否能真正扭轉社區“人走屋空”的頹勢?《日本時報》援引野村綜合研究所2017年的一份報告稱,日本2033年的棄宅總數或超過2100萬,相當于全國住宅總數的1/3;到2065年,該國人口總數將下降30%,屆時的住宅空置率將達到空前水平。該研究所不動產問題專家神原涉表示,應對這一問題并無單一解決辦法,日本政府此前已經提出了系列應對方案:比如為自主拆除老舊建筑的居民提供一定補貼、對空置房屋增收房產稅。如有必要,政府甚至會考慮限制新樓盤的開發。 日本東京大學建筑學教授野澤千繪表示,日本的住建規劃問題一直存在弊端,開發商經常會不顧市場供需而盲目擴大建設。此外,“房多人少”也涉及歷史遺留問題:二戰過后,日本經歷過兩次人口激增,大幅帶動了房屋需求。然而,當年批量建設的住建項目往往質量堪憂,這也是當今絕大多數日本人不愿購買二手房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對于一些試圖“贈房留人”的市鎮來說,最大的尷尬莫過于“房子白給都沒人要”。 也有輿論認為,即便老齡化的日本面臨著諸多嚴峻社會問題,有效施政仍然會產生積極且明顯的功效。路透社舉例稱,日本千葉縣相互鄰近的印西市和佐倉市就如同一對“龍兄鼠弟”。兩城的發展潛力不相上下,又均具備日常通勤東京的條件,但前者人口增長勢頭強勁、后者卻面臨著20%的大幅縮水。究其原因,無非是一個注重招商與發展,另一個因循守舊、裹足不前。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