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基民盟換帥開啟“后默克爾時代”
走向前臺 12月7日,在德國漢堡,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新主席克蘭普-卡倫鮑爾(左)在勝選后接受德國總理、前任黨主席默克爾祝賀。新華社記者單宇琦 攝 默克爾深情告別后,會議議程轉入黨主席選舉。三名候選人克蘭普-卡倫鮑爾、基民盟和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前議會黨團主席弗雷德里希·默茨,以及衛生部長延斯·施潘依次介紹施政綱領。 克蘭普-卡倫鮑爾被視為親默克爾勢力的代表,有“小默克爾”之稱。她曾擔任德國西南部薩爾州議員、州部長及州長。今年2月,克蘭普-卡倫鮑爾辭去州長職務,出任基民盟秘書長。此間輿論認為,她放棄實權職位,似乎是有意在默克爾身邊接受栽培。 克蘭普-卡倫鮑爾發言呼吁基民盟重拾勇氣。她重點提到了歐洲政策、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務等。她認為自己的優勢是與普通群眾接近,并有長期從政經驗。 其他兩位候選人中,默茨與默克爾不和,施潘也經常批評默克爾。輿論普遍認為,如果默茨或施潘當選基民盟主席,將可能導致黨內矛盾激化甚至是執政聯盟提前解體,給德國帶來政治風險。 分析人士認為,克蘭普-卡倫鮑爾的勝出其實是默克爾的勝利,基民盟因此避免了巨大危機。克蘭普-卡倫鮑爾會在較大程度上延續現在的政策,使默克爾在黨內得到相對穩固的支撐,確保她平穩度過余下的總理任期。 來自勃蘭登堡州的代表戈登·赫夫曼告訴新華社記者,克蘭普-卡倫鮑爾的勝選符合許多人的預期。她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執政能力,她比另兩位候選人更有包容性,這對于團結全黨非常重要。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