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蒲圻縣赤壁公社干部和社員在一起研究溫室無土育秧的培育管理技術(資料照片,新華社1979年4月13日發)。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節點給人以啟迪。 40年前,正值撥亂反正之際,新華社記者曾到湖北赤壁公社采訪,寫出稿件《農民都夸三中全會政策好》,用“十個好”,發出億萬群眾擁護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心聲,被《人民日報》等報紙頭版頭條采用,引發廣泛反響。 40年后,中國進入新時代,新華社記者重訪故地,原赤壁公社所在地咸寧市的基層干部群眾感受滄桑巨變,總結出“新十好”,道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取得的歷史性跨越。新華社記者 劉心寧 攝

位于湖北省赤壁市的三國赤壁古戰場景區(11月21日無人機拍攝)。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節點給人以啟迪。 40年前,正值撥亂反正之際,新華社記者曾到湖北赤壁公社采訪,寫出稿件《農民都夸三中全會政策好》,用“十個好”,發出億萬群眾擁護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心聲,被《人民日報》等報紙頭版頭條采用,引發廣泛反響。 40年后,中國進入新時代,新華社記者重訪故地,原赤壁公社所在地咸寧市的基層干部群眾感受滄桑巨變,總結出“新十好”,道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取得的歷史性跨越。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湖北省赤壁市回鄉創業的徐新國和妻子在他們開辦的農家樂院子里整理草坪(11月22日攝)。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節點給人以啟迪。 40年前,正值撥亂反正之際,新華社記者曾到湖北赤壁公社采訪,寫出稿件《農民都夸三中全會政策好》,用“十個好”,發出億萬群眾擁護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心聲,被《人民日報》等報紙頭版頭條采用,引發廣泛反響。 40年后,中國進入新時代,新華社記者重訪故地,原赤壁公社所在地咸寧市的基層干部群眾感受滄桑巨變,總結出“新十好”,道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取得的歷史性跨越。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這是11月22日拍攝的湖北省赤壁市易家堤村(無人機拍攝)。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節點給人以啟迪。 40年前,正值撥亂反正之際,新華社記者曾到湖北赤壁公社采訪,寫出稿件《農民都夸三中全會政策好》,用“十個好”,發出億萬群眾擁護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心聲,被《人民日報》等報紙頭版頭條采用,引發廣泛反響。 40年后,中國進入新時代,新華社記者重訪故地,原赤壁公社所在地咸寧市的基層干部群眾感受滄桑巨變,總結出“新十好”,道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取得的歷史性跨越。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這是10月16日拍攝的湖北省赤壁鎮一景(無人機拍攝)。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節點給人以啟迪。 40年前,正值撥亂反正之際,新華社記者曾到湖北赤壁公社采訪,寫出稿件《農民都夸三中全會政策好》,用“十個好”,發出億萬群眾擁護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心聲,被《人民日報》等報紙頭版頭條采用,引發廣泛反響。 40年后,中國進入新時代,新華社記者重訪故地,原赤壁公社所在地咸寧市的基層干部群眾感受滄桑巨變,總結出“新十好”,道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取得的歷史性跨越。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這是11月22日拍攝的湖北省赤壁市臘里山村(無人機拍攝)。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節點給人以啟迪。 40年前,正值撥亂反正之際,新華社記者曾到湖北赤壁公社采訪,寫出稿件《農民都夸三中全會政策好》,用“十個好”,發出億萬群眾擁護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心聲,被《人民日報》等報紙頭版頭條采用,引發廣泛反響。 40年后,中國進入新時代,新華社記者重訪故地,原赤壁公社所在地咸寧市的基層干部群眾感受滄桑巨變,總結出“新十好”,道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取得的歷史性跨越。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