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3日,流落異鄉的青銅“虎鎣”搭乘飛機回到故土。這條歸家之路,一波三折,它走了百余年。
充滿戲劇性“逆轉”的歸途 12月11日在入藏儀式現場拍攝的青銅“虎鎣”。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今年3月,青銅“虎鎣”的圖片出現在英國一拍賣機構的網站上,它將于4月11日被拍賣的消息,吸引了各方關注目光。 相關資料顯示,青銅“虎鎣”原為清宮皇室舊藏,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從圓明園劫掠獲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國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后立即開展信息收集、鑒定研究,在基本確認青銅“虎鎣”為圓明園流失文物后,數次通過多種渠道聯系英國相關拍賣機構,希望通過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問題。 4月10日,國家文物局發表聲明,強烈反對并譴責該機構執意拍賣流失文物的行為,表示將繼續按照國際公約和中國法律規定,通過一切必要途徑開展流失文物追索。 隨后,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國內主要文物藝術品拍賣平臺等相繼發聲,表示如該拍賣機構執意拍賣我國流失文物,將終止與其開展的一切商業合作往來。 4月11日,青銅“虎鎣”以41萬英鎊價格在英國成交。 “逆轉”出現在4月底,國家文物局收到英國拍賣機構負責人郵件,稱青銅“虎鎣”境外買家希望將文物無條件捐贈給國家文物局。 9月21日,國家文物局代表團會同中國國家博物館專家組赴英開展實物鑒定。包括科技檢測在內的鑒定結果均顯示,青銅“虎鎣”符合西周晚期青銅器基本特征。當日,文物交接確認書順利簽署。 在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眼中,青銅“虎鎣”的回歸,彰顯了中國政府保護文化遺產的堅定信念與負責態度,也顯示了我國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獲得了社會各界廣泛的理解與支持。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