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題:《那座城這家人》:真實的表達再現唐山重建 40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將唐山變得滿目瘡痍;40年后,一部電視劇將人們的記憶再次拉回到那個時代,聚焦唐山人的頑強與重建。 作為改革開放40周年的獻禮劇,電視劇《那座城這家人》講述了唐山大地震后,幾個家庭變得支離破碎,九口人,六個姓,非血緣組合一家子,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遷中,開啟了掙脫震后困厄,重建家園的日子。 “這是關于一座城市重生的故事,喚醒的是對一個時代的記憶。”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指導下舉辦的創作研評會上,電視劇原著小說《平安扣》的作者李焱說,這是一部走心的電視劇,它真誠地觸摸影響了這座城市。 之所以“走心”,是因為“真實”。李焱本人就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她筆下的人物很多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這些人是我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我的愛人就因為地震變成了孤兒。”李焱說。 在電視劇的創作過程中,編劇陶陶三次前往唐山,在一百多天的時間里采訪了各式各樣的唐山人。制片人孟凡耀、導演邵警輝,以及劇中的很多演員也都前往唐山采風,走進唐山的家庭、礦區和城市。 正是對現實的貼近,讓電視劇產生了強大的感染力。演員馬元回憶自己第一次讀到劇本,就被故事傳遞出的力量所打動。這種貼近,也讓演員迸發出了更大的能量。“環境、服裝、造型的真實感讓我迅速進入角色的內心。每場戲都值得回味,每個人物都很精彩。”演員薩日娜說。 大題材,小視角。截取大事件為背景,落筆之處則是普通百姓的故事。這些故事通過演員的表演,直抵觀眾的心靈。有唐山的觀眾告訴李焱,電視劇中的很多情節都觸碰著人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哭著并感動著。 在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副會長王鵬舉看來,這部電視劇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把創作的重點放在了人的心靈上。它不僅僅是表現家園的重建,更重要的是對生活勇氣的重建,價值觀的重建,心靈的重建。 “它除卻了生活的浮華,表明了現在性,觀眾看得親切感動,為現實生活題材的處理和選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劉淑欣說。 連日來,不同年齡段的人伴隨著《那座城這家人》,在電視機和電腦前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夜晚。 “文藝作品應該是展現智慧、順應時代需求的。《那座城這家人》呈現了當下電視劇該有的樣子。”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說。(新華社記者 王鵬) |
相關閱讀:
- [ 11-30]《那座城這家人》將播 一家九口為何七個姓?
- [ 11-30]情懷劇《那座城這家人》見證震后親情相依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