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港彩流金:20世紀香港彩瓷”展覽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開幕式。展覽共展出二百多組由香港本地畫師繪畫和本地瓷廠生產的彩瓷,介紹香港彩瓷于20世紀鼎盛時期的歷史和文化特色,重現香港彩瓷業的流金歲月。香港彩瓷仔繼承中國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吸收了英國等西方瓷藝,也是中國彩瓷藝術流傳世界的文化載體。圖為黑地彩花描金太平有象。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12月18日,“港彩流金:20世紀香港彩瓷”展覽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開幕式。展覽共展出二百多組由香港本地畫師繪畫和本地瓷廠生產的彩瓷,介紹香港彩瓷于20世紀鼎盛時期的歷史和文化特色,重現香港彩瓷業的流金歲月。香港彩瓷仔繼承中國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吸收了英國等西方瓷藝,也是中國彩瓷藝術流傳世界的文化載體。圖為1988年制作的仿伊萬里圖案大碟。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12月18日,“港彩流金:20世紀香港彩瓷”展覽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開幕式。展覽共展出二百多組由香港本地畫師繪畫和本地瓷廠生產的彩瓷,介紹香港彩瓷于20世紀鼎盛時期的歷史和文化特色,重現香港彩瓷業的流金歲月。香港彩瓷仔繼承中國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吸收了英國等西方瓷藝,也是中國彩瓷藝術流傳世界的文化載體。圖為仿法國野獸派畫家馬蒂斯人體畫瓷碟。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12月18日,“港彩流金:20世紀香港彩瓷”展覽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開幕式。展覽共展出二百多組由香港本地畫師繪畫和本地瓷廠生產的彩瓷,介紹香港彩瓷于20世紀鼎盛時期的歷史和文化特色,重現香港彩瓷業的流金歲月。香港彩瓷仔繼承中國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吸收了英國等西方瓷藝,也是中國彩瓷藝術流傳世界的文化載體。圖為1987年生產的仿康彩美人鼻煙壺。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12月18日,“港彩流金:20世紀香港彩瓷”展覽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開幕式。展覽共展出二百多組由香港本地畫師繪畫和本地瓷廠生產的彩瓷,介紹香港彩瓷于20世紀鼎盛時期的歷史和文化特色,重現香港彩瓷業的流金歲月。香港彩瓷仔繼承中國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吸收了英國等西方瓷藝,也是中國彩瓷藝術流傳世界的文化載體。圖為1978-80年生產的仿乾隆粉彩對仙立像。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12月18日,“港彩流金:20世紀香港彩瓷”展覽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開幕式。展覽共展出二百多組由香港本地畫師繪畫和本地瓷廠生產的彩瓷,介紹香港彩瓷于20世紀鼎盛時期的歷史和文化特色,重現香港彩瓷業的流金歲月。香港彩瓷仔繼承中國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吸收了英國等西方瓷藝,也是中國彩瓷藝術流傳世界的文化載體。圖為1990年生產的仿康彩清裝福祿壽三星立像。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12月18日,“港彩流金:20世紀香港彩瓷”展覽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開幕式。展覽共展出二百多組由香港本地畫師繪畫和本地瓷廠生產的彩瓷,介紹香港彩瓷于20世紀鼎盛時期的歷史和文化特色,重現香港彩瓷業的流金歲月。香港彩瓷仔繼承中國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吸收了英國等西方瓷藝,也是中國彩瓷藝術流傳世界的文化載體。圖為中國風籃彩山水樓閣碟(左)和仿英格蘭德比郡瓷碟(右)對比展出。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12月18日,“港彩流金:20世紀香港彩瓷”展覽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開幕式。展覽共展出二百多組由香港本地畫師繪畫和本地瓷廠生產的彩瓷,介紹香港彩瓷于20世紀鼎盛時期的歷史和文化特色,重現香港彩瓷業的流金歲月。香港彩瓷仔繼承中國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吸收了英國等西方瓷藝,也是中國彩瓷藝術流傳世界的文化載體。圖為1970年代出品的籃彩督花掛碟。1970年代,香港總督麥理浩夫人曾向香港粵東瓷廠訂制餐具,其上花紋被稱之為“督花”。中新社記者張煒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