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2月24日電 題:洱海警鈴響起之后…… 新華社記者周亮、吉哲鵬、丁怡全 這是11月15日在喜洲鎮拍攝的洱海(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王安浩維 攝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環境監測站20日的監測結果顯示,12月洱海全湖水質是Ⅱ類,這是今年第7個月保持Ⅱ類水,保持Ⅱ類水月份數為2015年以來最多。 這意味著搶救洱海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果。近年來,餐飲客棧圍湖、面源污染“高燒不退”……警鈴聲聲,“高原明珠”洱海怎么了?洱海怎么辦? 從“貧”到“富”,警鈴接連響起 地處大理市近郊的洱海因形似人耳得名,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 上世紀80年代起,洱海經歷了從貧營養湖泊向中營養湖泊再到富營養湖泊的演變。 遺憾的是,保護治理沒有趕上污染負荷加重的速度。特別是六七年前,隨著大理環海游興起,客棧、餐飲沿湖“野蠻生長”。 “到2016年底,雙廊鎮旅游核心區僅約1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就有餐館客棧580余家,接待游客超過320萬人次。”大理市雙廊鎮黨委書記婁增輝說。 洱海流域環境人口最佳承載極限為50萬人。918萬、1028萬、1500萬,分別是2014年到2016年大理市環湖旅游的年游客接待量,外加80多萬洱海流域人口,遠超承載限值。 入湖污染物也同步增長。據權威調查,2016年洱海流域污染負荷排放總量與2004年相比增加逾50%。 氮和磷含量超標是洱海水質變差的主因。蒼山洱海間,村莊星羅棋布,沃野四季常綠,是大理州傳統的糧經作物區。 大理州農業局副局長李月秋介紹,去年洱海流域仍種有大蒜近12萬畝,而大蒜化肥畝均用量是蠶豆、水稻等作物的2至3倍。 由于多種因素,1996年、2003年、2013年洱海都出現了藍藻大面積聚集和暴發,水質已處于中營養向富營養轉變的“拐點”。直到2016年底,水質走低的趨勢也沒有被徹底遏制。 按下開發“暫停鍵”,啟動保護“加速度” 2016年11月,云南省開啟搶救式保護工作,全面打響洱海治理攻堅戰,大理州隨即實施洱海保護“七大行動”。 去年3月,一紙“最嚴治理令”為洱海流域2400多家餐飲和民宿按下“暫停鍵”。 根據中央環保督察要求,洱海治理再提速。今年5月30日,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實施,將完成環湖1806戶生態搬遷與補償,并同步建設5800多畝環湖生態濕地和緩沖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