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參觀者拍攝“仿人雙足救援智能機器人”。中新社記者 張婭子 攝 聚人用人解放人,科技發展有了創新之源 ——我國科技體制改革亮點回顧(五)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變遷 本報記者 李 艷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科技創新更是如此,在創新發展的時代,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要想屹立不倒、擁有發言權,根本就在于人才。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稱,2017年,全國研發人員總量達到621.4萬人。同時,全國科技工作者的數量已超1億。而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科技人員數量不足5萬,“文化大革命”期間更是進一步萎縮。 “這40年,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在規模和結構上的變化有目共睹?!敝袊耸驴茖W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新生: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學的春天來了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帶來了科學的春天。 中科院院士陳佳洱接到參加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時,正在農場養豬。陳佳洱是新中國第一批派往西方國家的留學生。1966年他從英國學成歸國,在北大進行重離子加速器研究。陳佳洱后來回憶說,離開北京時,他賣了自己的全部專業書籍,以為“這輩子再也搞不了加速器了”。 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講話指出,正確認識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正確認識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白鹬刂R,尊重人才”成為很長時間內我國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導方針。 肯定知識分子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在現在看來似乎不算大事,但對當時的科研人員來說這是他們身份地位的一個重大轉變。陳佳洱回憶說,當時,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破題:解放人才、激勵人才,科研人員“活”起來了 如果說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種子,那么,鼓勵和支持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就是種子成長的土壤。所以改革開放的第二個階段,解放人才和激勵人才成為人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吳帥看來,“我們國家科技人才的貢獻是值得稱道的”,而這一切又與解放人才、激勵人才的制度推進密切相關。她說:“近些年,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多種舉措,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結合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p> 改革之初,人才流動不暢的問題在全國十分普遍,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當年就曾經面臨這樣的困擾。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勵人才流動。之后很長時間,“健全完善人才市場體系,促進人才合理流動”都是我國人才政策關注的一個重點。 解放人才的同時,更激勵人才。國家科技獎勵、人才獎勵、股權激勵發明創造的政策連續出臺,讓人才有了活力,鼓舞著各類人才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至今享譽全國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積淀: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科研隊伍大起來了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人才在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下,培養高層次人才,吸引海外人才都是科技持續創新的關鍵。 “把吸引人才和培養人才的機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相結合,是我國特色的‘引培機制’。”吳帥說。 1978年,52名年輕學者前往美國。科技部原部長、中科院院士徐冠華是其中的一員,他曾多次強調這段留學生涯對自己的深刻影響。由此開始,延續多年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學潮給中國乃至全世界培養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人才。把人才送到發達國家學習的同時,我國先后建立博士后制度、啟動“211工程”“985工程”,增強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能力。 不僅培養人才,還要吸引人才。對此,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深有感觸,他說,早在1994年中科院就啟動實施了“百人計劃”,在我國開啟了引進和選拔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先河,并由此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創新團隊。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人才數量穩步增長,人才環境逐步優化,科技人才體系持續完善。這背后是時代的變遷、政策的變化、更是人才制度的不斷變革。這些變革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群眾的需求,才有了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可喜成績,也讓科技發展有了創新的源頭?!艾F在,人才強國戰略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我們要以此為抓手,出臺一些方案、配套措施,把人才強國戰略落到實處。”吳帥說。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4日電)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