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華語影視編劇研討會側記:抱團做好內容 產生好故事
2019-01-12 23:09:07?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夏菁 我來說兩句 |
第六屆華語影視編劇研討會側記:抱團做好內容 改善說故事的方式 東南網1月12日訊(本網記者 林杰 傅心玫 黃振禹 李奇)12日上午,第六屆華語影視編劇研討會在平潭舉行,眾多全國編劇大咖齊聚一堂,圍繞“華語電影與世界電影”主題作即興演講。劇本是電影的核心,編劇是電影創作的靈魂人物,來自海峽兩岸的編劇專家就提升編劇原創水平等開展研討,把脈中國影視創作,探索影視產業合作新模式、新方向。 內地編劇代表:寫出有親切感和交流感的作品 內地著名編劇崔斯韋在演講中表示,中國是一個電影“富礦”,中國電影跟主流電影世界面臨的問題不一樣,中國電影面對的是如何發掘電影題材、講好故事,而西方電影面臨的是故事枯竭。“我們的個人生活、社會生活與時代經歷都很豐富,但面對這個‘富礦’,跟時代的對話能力卻沒有更強,很好的題材挖掘到了,我們卻完成不了。”崔斯韋認為,華語電影人要從兩方面去綜合考慮,首先作為電影人要尊重自己的職業,更好地完善對電影的認識與了解,同時要懂得關注生活。 80后內地知名編劇冉甲男曾擔任電影《畫皮Ⅱ》的編劇,她在演講中提出,5年前,魔幻電影還挺“熱鬧”的時候,各種項目層出不窮,結果到2018年,魔幻題材電影被中國觀眾“拋棄”。冉甲男提出了自己的反思,“我們好像一直追著好萊塢,追著重工業,卻失去了自己的根據地,變得既不被世界所喜愛,也不被中國觀眾所喜愛。根據我的理解,故事的精彩、視效不是吸引觀眾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應該是親切感與交流感。” 內地知名編劇、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理事閆剛用一句話道明當前遇到的困境:“費了很大的努力,卻完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他表示,希望華語編劇以后能把生活中發現的東西在作品中傳達出來,“看到一些作品我就意識到,好萊塢也好,包括外國一些電影機構創作者,他們在飛快地進行對中國文化的學習,我們也應該去創作一些生活化的東西,寫一些真正的中國故事,而不是靠拼湊出來的商業大片來吸引觀眾。” 對于當前不少電影作品內容都是由經典作品改編或拼湊而成,對此,內地知名編劇余飛表示,拼湊并不是真正的創新,“我們的原創能力沒有那么強,這種情況下,用別人已經成功的案例拿到本土進行重新包裝,也不能全部用別人的東西。”余飛認為,我國的編劇甚至制片方都不是很注重技巧,在新媒體時代,編劇要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空間。 內地知名導演、編劇趙寧宇在近幾年實現了從導演向編劇的轉換,他在演講中提到,編劇與導演是最親密的戰友。趙寧宇認為,編劇的創作條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在創作中應該有良好的心態和科學的工作方法,同時,編劇放大自己的工作領域,可能在電影中有更多的發言權,促進電影質量的提升。 在內地知名編劇、制片人李輝看來,“中國電影越來越真實了”,反觀世界電影,一些在中國上映的美國電影講述的內容越來越和中國人的生活沒有關系了。他認為,跟中國電影觀眾和社會層面緊密連接的電影將成為未來華語電影的主流。 在2018年,華語電影出現了多部火爆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內地知名編劇李海蜀表示,作為從業者強烈感到了電影創作風向標的變化,行業開始推崇現實主義題材影片,他認為,現實主義題材的回歸是一個非常好的變化,說明觀眾變得更成熟,他們希望獲得一些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念的契合。李海蜀同時提出,當前影視遇到的小寒冬,對于網絡電影或許反而是更好的機遇。 香港編劇代表:把內容做好,吸引更多優秀年輕人入行 原香港電影金像獎主席、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代表文雋在研討會上表示,如今在香港,很多人都不大愿意入行,斷層現象非常嚴重。但是大家沒有留意到,香港好導演有一半是編劇出身。做好這個行業,編劇必須有自己的堅持。“我從編劇起家,也以編劇為榮”。 香港跨媒體創作者黎文卓也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現在大學學習編劇的學生很多,但這些人很難找到工作,大概100個學生只有10到15個能進入編劇行業,可見編劇行業機會較少。黎文卓希望未來在平潭乃至更多地方能有一個吸納編劇人才的地方,并且通過吸引贊助來提高對編劇的福利。 香港電影導演、監制、編劇鄺文偉提出,2018年出現的許多電影,不再是靠包裝與演員,更多的是靠內容吸引觀眾,而對于編劇最重要的就是努力做好本分,把內容做好。 香港知名電影編劇鐘繼昌在演講中也表示,作為編劇,“要把我們跟世界放在一起,不能小看我們自己,也不能把我們自己放大”。鐘繼昌提出,希望未來有一個平臺能將華語電影編劇與印度電影編劇、好萊塢編劇等聚集在一起,開個交流會,分享工作經歷。 臺灣編劇代表:通過同行的聚集產生好的故事 “一人走百步,不如百人走一步。”這句話用來形容編劇行業或許也正合適。研討會現場,臺灣自由撰稿者、資深影評人梁良提出,近年來,華語電影在創意的獨特性上比不上其他亞洲電影,過分依賴主流商業電影,不敢嘗試新的故事,“怎么改善說故事的方式,怎么開發新的題材,這一問題值得編劇好好考慮”。 臺灣“雙金”王牌制作人曾瀚賢在演講中表示,影視編劇需要一個平臺,通過更多交流將人聚在一起,“有人就有故事,創作能量來自于文化積累”,曾瀚賢認為,有了文化的交流與積累,在編劇技巧上可以更加精進,可以“通過同行的聚集產生好的故事”,幫助編劇突破現有困境,尋找更多的機會。 臺灣編劇齊錫麟也提出:“我們最期待的是與不同國籍的編劇會友。”在他看來,與同處一個行業的編劇聚在一起,哪怕喝酒聊天,都能讓自己舒服很久,“大家在一起,喝上一杯,撐過一年”。 |
相關閱讀:
- [12-17] 《大江大河》獲持續好評 編劇寫分集大綱就用了7個月
- [01-12] 張紀中:壞的編劇沒有變好,好的編劇正在變壞
- [01-12] 第六屆華語影視編劇研討會啟動 全國影視大咖平潭“華山論劍”
- [12-03] 廈門湖里:獎勵簽約作家編劇 扶持產業運營平臺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