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堪培拉1月15日電 新華社記者 白旭 潘翔越 周子寒 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巴拉瑞特的疏芬山金礦博物館,當史蒂文·科迪把金水倒進模具鑄成金塊、現場參觀的中國游客發出陣陣驚嘆時,他或許能感受到當年自己曾曾祖父工作時的心境。 科迪今年52歲,他的工作是在疏芬山金礦博物館演示熔金。疏芬山是當地著名旅游景點,2018年全年游客超過70萬人次,其中至少5萬來自中國。 100多年前,這里同樣吸引著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其中也包括中國人,當時他們都為淘金而來。科迪的曾曾祖父于1851年從愛爾蘭到巴拉瑞特淘金,當時21歲。“他當年應該看到過中國人是怎么工作的。”科迪說。 2018年是中國人來到澳大利亞200周年。清朝統治后期國力每況愈下,不少中國人到國外謀生。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金礦的消息轟動世界,巴拉瑞特被稱為“新金山”。不少中國勞工也跟隨著當時的淘金潮來到巴拉瑞特。 “僅僅在巴拉瑞特,像疏芬山這樣的金礦就有大約200個,最多的時候礦工人數達到4萬,其中有四分之一來自中國。”疏芬山市場與媒體部工作人員劉奕麟對記者說。 疏芬山金礦博物館復原了當年中國礦工居住的一片帳篷營地。記者看到,每一頂小帳篷里有兩張床,狹小的空間供兩人居住,里面有簡單的生活必需品——飯碗、煤油燈等,還有礦工供奉了家里的先人牌位。當時大部分中國礦工來自廣東,他們的居住地附近還有一座關帝廟。 “中國礦工更能吃苦。”劉奕麟說,中國礦工會在一些歐洲人放棄的井中繼續挖掘,往往會有收獲,歐洲淘金者也因此和中國礦工產生了矛盾。“中國人被集中在‘中國村’居住,由‘保護者’看管。名義上是保護,其實是限制他們去金礦的時間。” 然而有一件事改變了中歐礦工間的關系。劉奕麟說,由于飲食習慣問題,很多歐洲淘金者營養不良,而不少中國礦工為了降低生活成本自己種菜并出售,蔬菜讓歐洲人營養更加平衡,身體狀況得到很大改善。 在科迪先人的故事中,中國人“非常友善”。“我父親那一輩人還見過中國人的菜園和集市,中國人送給他們的蔬菜比賣給他們的還要多。” 一些中國礦工后來回到故鄉,也有一些人留了下來,比如科迪姐夫的曾祖父。“我姐夫的曾祖父母都是中國人,姐夫的祖父后來娶了一位英國姑娘,他的母親也是英國人,”科迪說,“姐夫和他兒子的外貌都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樣子,但他們已經不會講漢語了,只知道自己姓氏的發音像‘唐’。” 科迪從去年開始學習漢語,已能與中國游客簡單交流。雖然演示現場有3名華裔講解員,但科迪還是希望多學一點漢語,親口講述那段歷史。 “那段歷史很重要,應該被記住,”科迪說,“中國人曾經被不公正地對待,但是他們都是特別好的人。” |
相關閱讀:
- [ 10-19]中澳學者實現液態金屬驅動的功能性輪式機器人
- [ 09-25]開展中澳文化交流 42名澳大利亞師生深圳體驗中華文化
- [ 09-06]我們互相學到了很多東西——探訪“科瓦里-2018”中澳美野戰生存聯合訓練
- [ 09-06]“科瓦里-2018”中澳美野戰生存聯合訓練結束
- [ 06-15]讓世界了解現代中國——訪中澳合拍紀錄片《中國愛》導演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