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利雅得1月22日電 新華社記者 涂一帆 中國-沙特阿拉伯聯合考古隊對紅海之濱的沙特塞林港遺址進行的第二次考古發掘的現場工作22日結束。為期近一個月的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發現大型建筑遺址,出土了包括中國瓷器在內的諸多文物,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珍貴資料。 由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沙特國家考古中心組織的中沙聯合考古隊自去年12月29日起對塞林港遺址開展第二次聯合發掘。本次考古發掘工作由中沙雙方共12人參與,其中包括水下考古隊員7人。 聯合考古隊中方領隊姜波告訴新華社記者,本次考古工作分為田野考古、水下考古、遙感考古,從陸地、海洋、空中對塞林港遺址進行全面的調查、發掘與研究,取得超乎預期的成果。 據介紹,陸地考古方面,考古隊發現成片的大型建筑基址,其中一座可能為清真寺,并發現排列有序的珊瑚石墓群;水下考古方面,確認了港灣與航道;遙感考古方面,利用無人機航拍,發現并確認了被流沙掩蓋的古代季節性河流,解答了塞林港選址于此的重要緣由。 在遺址發掘中,考古隊員清理出銅砝碼、青金石、串珠、瑪瑙、象牙制品、錢幣等,同時還發現了阿拉伯石器、波斯釉陶以及來自中國的瓷器,包括宋元時期的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青白瓷以及明清時期的青花瓷。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工作將傳統的田野考古方法與無人機航拍、遙感考古、環境考古、數字測繪與3D技術相結合,大幅拓寬了考古學研究的視野。 “常規手段與科技新方法相結合為全方位研究塞林港人文歷史與地理信息提供了重要途徑。通過拉網式調查、無人機航拍、遙感考古與數字測繪工作,聯合考古隊在塞林港發現了成片分布的大型建筑遺址和兩處排列有序的大型墓地,以及疑似海濱貨場的遺跡,生動展現了一處古代繁華海港的歷史景觀。”姜波說。 此外,中國傳統的碑刻拓片技術在本次考古工作中大放異彩,中方隊員制作的碑文拓片,使得因風沙侵蝕而漫漶不清的碑文變得清晰可讀,讓沙方學者驚嘆不已。沙特考古學家已經開始學習中國拓片制作技術,并擬在沙特全境推廣。 塞林港遺址位于阿拉伯半島西南部,地處紅海之濱,曾經繁華,后因故廢棄,為流沙掩蓋,遂成廢墟。根據2016年中沙簽署的合作協議,雙方將對塞林港遺址實施為期5年的聯合考古發掘。 2018年3月至4月,中沙考古隊對塞林港遺址進行了第一次考古發掘,確認塞林港遺址為一處重要的朝圣貿易港,遺址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并從拓印的紀年碑銘準確推斷出遺址年代為公元9世紀至13世紀。特別重要的是,在遺址上發現了宋元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外銷瓷器殘片,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相關閱讀:
- [ 01-21]中蒙聯合考古隊發現青銅時代至清代巖畫圖案
- [ 12-30]中沙聯合考古隊開展對沙特塞林港第二次考古發掘
- [ 06-22]【隨習近平主席出訪】對話中烏聯合考古隊隊員
- [ 12-10]深入世界其他文明腹地 中國考古隊參與探索瑪雅文明
- [ 11-08]美國考古隊發現17世紀荷法戰爭期間荷蘭沉沒戰艦
- [ 12-25]中肯合作水下考古隊公布成果 謝拉遺址現中國瓷器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