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說,北京時間1月31日晚,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宣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Newcomb Cleveland Prize),以表彰該團隊通過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 這是美國科學促進會設立克利夫蘭獎90余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這一重要榮譽。該獎項將于當地時間2月14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正式頒發。 據介紹,2017年初,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和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科研機構,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在空間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已經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科學》雜志上。隨后,“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兩項成果,還同時以封面標題論文的形式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至此,“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構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為中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克利夫蘭獎設立于1923年,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歷史最為悠久的獎項。該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從前一年的6月份至次年的5月份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數百篇重要研究論文中,選出一項最具學術價值和影響力的成果授予該獎。過去的20余年里,在量子物理與光學領域,共有包括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1995年)、發現半導體中的自旋霍爾效應(2005年)、首次發現馬約拉納費米子的跡象(2012年)、實現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2015年)等多項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入選。 美國科學促進會成立于1848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和工程學協會的聯合體,也是最大的非盈利性國際科技組織,還是《科學》雜志的主辦者和出版者。(完) |
相關閱讀:
- [ 02-01]建甌積極探索企業發展融資新模式:不同的企業 給你不同的基金
- [ 02-01]福建省黨政領導赴東部戰區走訪慰問 共敘軍地魚水深情 共促軍民融合發展
- [ 02-01]互聯網法院這一年:線上司法展現出巨大發展空間
- [ 01-31]五大關鍵詞看中國網絡文藝發展
- [ 01-31]以數字經濟促進高質量發展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