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位于滇池湖畔的海埂訓練基地全景。(無人機航拍照片,1月31日攝) 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新華社昆明1月31日電 題:探訪國字號隊伍“閉關修煉”的“后花園”
新華社記者岳冉冉
每年的1、2月份,與滇池僅一條馬路之隔的昆明海埂訓練基地,在熱鬧程度上絲毫不輸前者。馬路這邊,數萬只紅嘴鷗在滇池水面游弋盤旋;馬路那邊,數十支運動隊在基地“閉關修煉”。
春節前,是海埂基地最忙碌的時候,國家游泳隊、國家男子足球集訓隊、國家女子手球隊、14支足球俱樂部隊都在這里“練內功”。600多名運動員和教練員的吃、住、訓、體能和康復怎么保障?記者走進了這座運動隊冬訓的“后花園”一探究竟。
“缺氧”的魅力
“來基地訓練,都是看上了‘缺氧’的獨特魅力,”基地主任張彥輝這樣解釋。
海埂基地緊鄰滇池,面朝西山,海拔1888米——這是高原訓練最理想的高度。再加上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使這里一年300多天均可進行戶外訓練。
中國游泳隊每年至少要到海埂基地“修煉”兩次,徐國義教練從不掩飾對高原的偏愛,目前他正帶領徐嘉余和葉詩文等隊員在基地冬訓。30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表示,高原訓練對人的主要影響是低氧環境對機體的刺激,這會顯著提高訓練效果。“訓練本身是缺氧的,環境又缺氧,雙重缺氧使運動員生理刺激負荷大,尤其是對心肺功能和新陳代謝。”徐國義說。
葉詩文坦言上高原的有氧積累讓自己“很扎實”,她把海埂基地比喻成自己的家。“在各地訓練,我最喜歡的還是這兒。環境好、空氣好,位置相對偏僻,可以減少干擾,讓自己更專注。”
海埂基地是國家級體育訓練基地,曾以上世紀“八千足記上海埂”聞名,到現在,它已不僅僅是足球冬訓的首選,更是游泳、籃球、壘球、手球、橄欖球等多支國字號隊伍青睞的福地。

這是位于滇池湖畔的海埂訓練基地全景。(無人機航拍照片,1月31日攝) 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毫米級足球草與可口餐食
張彥輝每天必做的一項工作是檢查草坪,他每天都得把15塊足球場走一遍。“不管是國家男子足球集訓隊,還是14支俱樂部隊,大家對草坪的要求都很高。我們要做好保障。”
臨近春節,各支球隊除日常訓練外,還增加了教學賽數量,基地的草坪維護團隊任務日益加重。根據訓練要求,足球隊需要的草長各不相同。訓練草長一般控制在28-30毫米,草太短容易把草皮踢壞,而比賽草就要短一些,一般是26-28毫米。
在張彥輝看來,只有把保障工作精細到毫米級,才能讓運動員在高原“修煉”好。“基地是冷暖季草混合的草坪,草籽配方也是多年摸索出來的,不僅蓬松度好,而且生命力旺盛,一天能長一公分。”
工作人員開始給踢出坑的草坪覆沙。“這之后,團隊還要剪草、壓草、澆水、劃線……這些工作每天都要做。”張彥輝說。
從草場走進后廚已是下午兩點半,廚師已經開始為運動員的晚餐備菜,剛出爐的烤鴨冒著果木香,冰柜里整齊地碼放著各種食材,冰柜上方貼有負責的廚師頭像。
后廚的白板上詳細記錄著中午30道菜品的明細:黃燜羊、烤鱈魚、宮爆鵪鶉、蘆筍爆蝦球、白切雞、蒜薹炒牛柳、炒花菜……
“我們正在推行餐飲的‘6T’管理法,即:天天處理、天天整合、天天清掃、天天規范、天天檢查、天天改進。”基地辦公室主任何杰說,“根據運動隊需要,我們盡量做到少油少鹽,在餐飲上除了科學搭配、營養膳食外,每周還會推出幾道云南特色菜,讓運動員嘗鮮。”

1月30日,國家游泳隊隊員葉詩文(左)與徐嘉余(右)在進行體能訓練。 當日,中國游泳隊在昆明海埂訓練基地完成了最后的陸上力量訓練課,隊員們將于2月1日正式結束本次高原冬訓。 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冰療室與大數據
除了缺氧,基地還有哪些幫助運動員“修煉”的方法?
“冰療!就像武俠小說中的寒冰床,可以凍結修行者筋脈,減緩傷勢。”張彥輝邊開玩笑,邊把記者帶到了球類館的冰療室。
只見兩個緊挨的水池,一個零下8攝氏度,一個35.5攝氏度。“現在訓練隊伍多,冰療室很受歡迎。”張彥輝試了試水溫,“越來越多的運動員都選用冷熱水交替療法,它可以最大程度緩解運動后的機體疲勞,治療損傷。畢竟良好的運動機能狀態,才是運動員取得好成績的保證。”
張彥輝又把記者帶到了即將啟用的體能中心,“2780平米的面積,算是高原基地中的獨一份了”。
該體能中心將在春節后啟用,這里的體能設施將全部配備高科技、智能化數字采集、圖像圖形設備,能將運動員的各種數據做采集和分析,比如自行車訓練哪條腿蹬得重,訓練中誰身體不舒服。
“很多隊伍要到除夕前一天才離開,像韓國大邱足球俱樂部就要到春節后才走,我們也得服務保障好。”張彥輝拿出本子,開始清點和安排春節后即將進入基地“修煉”的隊伍:國家女足、女足U系列、國家女子橄欖球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