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嘉賓:張蔚(阿里影業總裁)
對談記者:李俐
就在第91屆奧斯卡頒獎結果出爐后僅四天,獲得最佳影片、原創劇本、男配角三項大獎的電影《綠皮書》今天正式與中國觀眾見面,刷新了近年來奧斯卡獲獎影片的引進速度。有人說,作為該片聯合出品方,阿里影業這一次賭贏了,但阿里影業總裁張蔚在接受《北京晚報》記者采訪時否認了這一說法,她認為:“雖然我們有夢想,但是絕對不是說賭一把奧斯卡,誰都不能下這個賭注,去年能看到今年嗎?根本看不到,所以還是回到初心,我們投這部作品是被它的故事感動,覺得它值得。”
小人物是我們特別喜歡的題材
記者:您曾經提到,阿里影業選片的標準是“小大正”,小人物、大情懷、正能量,這是為什么?
張蔚:馬老師說我們的目標是健康和快樂,所以我們做電影行業不只是來賺錢的。阿里發展到今天,要做一些富足人心靈的事情,而內容是特別好的能夠富足人心靈的途徑。我們一直致力于通過做內容,給觀眾帶來更美好、更快樂、更健康、更有希望的精神體驗。阿里特別關注中小企業,所以小人物是我們特別喜歡的題材。另外,電影不是簡單的靠錢堆起來的,再多的錢不代表可以講一個好的故事,有時候故事講好了,并不用花很多的錢在特效上也能夠達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這個“小”是有好幾層的含義。對我們來講情懷也是很重要的,我們特別注重電影傳達的精神內核是什么。所以當時我們看到《綠皮書》特別喜歡,它讓人非常溫暖。我們應該做這樣的事情,而不是純從商業利益出發。
記者:近幾年阿里也投了很多爆款,比如《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背后有什么樣的投資策略?
張蔚:我們在選擇影片的時候最看重的還是情感共鳴,這個東西真的觸及你的心靈。《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都是真的讓大家產生共鳴,而且跟當下大家的生活狀態產生很強的共鳴。我們要考慮商業利益,要考量投入產出,但我們不會說這個故事不怎么樣但是會賺錢就去做。我相信好內容真的影響人的一生,這也是為什么電影行業這么難我們還堅持做。其實做任何行業都有起起伏伏的過程,但是我們做內容行業,當你真的走到人的心里面,給他帶來一種溫暖和正能量的時候,這種成就感是錢都買不來的。
參投《綠皮書》一個晚上就做了決定
記者:阿里影業是怎樣參與到《綠皮書》這個項目中的?
張蔚:前年我們投資了安培林公司。《綠皮書》的出品方之一是參與者傳媒,它也是安培林的投資方之一,這是一家非常獨特的制片公司,不是以商業盈利為主要目標運作的,創始人也是非常有情懷有理想的。《綠皮書》另外一個出品方夢工廠,是安培林旗下的廠牌之一。所以整個片子走安培林投資宣傳發行的渠道,我們是第三家出品方。
我們跟安培林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斷看他們研發的項目,幫它規劃在中國的策略,選擇最適合中國觀眾的影片。我們非常喜歡做的一件事是把不可能做成可能。之前做《一條狗的使命》也是這樣,當時安培林對中國市場完全沒有期望值,因為沒有這種寵物電影上過大銀幕,更不要說收獲了6個多億的票房,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這種新的嘗試,對我們的海外合作是最加分的,因為讓他們看到中國電影潛力非常巨大,中國觀眾的品位是多元化的,并不是某一類型才在中國有成效。《綠皮書》也是這樣,這個題材很新,但是背后有非常強的普世價值觀。
記者:當初阿里為什么會投資安培林呢?
張蔚:斯皮爾伯格在2015年重組安培林的時候特別留出一塊投資份額給一家中國的合作伙伴,他相信最好的合作伙伴是本土公司,與其交給全球公司在中國做電影推廣,不如找一個當地接地氣的合作伙伴。我們跟安培林合作的過程就像雙方談戀愛,前半年時間我們一直在聊對方公司的文化,甚至已經聊到雙方的家庭、孩子、愛吃什么等等,到后面很晚的時候才談到投資具體估值是多少。很多公司都想跟安培林合作,但是它非常看重三觀要匹配,當大家的文化價值觀達到一致時,才是將來共同渡過很多難關的基礎。
安培林能夠做出《綠皮書》這樣的片子也不是偶然,是在一定的理想堅持下才能做出來的,我們選了這個片子也不是偶然,不管是安培林還是阿里影業,都在自己的信念下做這個行業才能達到這個結果。
記者:阿里參投《綠皮書》的時候,高層是如何決策的?有過投票嗎?
張蔚:我們有一個綠燈委員會,每個人都在第一時間看完了影片。因為進口外片有一套流程,我們最希望的檔期是奧斯卡頒獎之后的第一個周末,所以并不是碰巧得了獎又碰巧這個周末上了,這中間需要很多規劃和配合。這個片子看完以后,綠燈委員會出奇的一致,沒有人說票房預估是多少之類的,大家都說故事太好了一定要上。我們看完了片,一個晚上就決定了這件事,所以彼此之間配合默契和信任非常重要,大家都在一個文化價值觀下想這個事情。
希望做出真正的全球化合拍片
記者:參投的時候就希望把檔期放在奧斯卡頒獎后第一個周末,您當時已經預估到有可能得獎嗎?
張蔚:阿里有一句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還有一句話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這兩句話特適用在這個片子上。有些東西真的要敢于想,得有一個目標。之前誰能預測一定能得獎,誰都不敢說,所以我星期天晚上真的沒睡著,星期一頒獎禮直播的時候真的不敢看。我并不同意今年是奧斯卡小年,候選片我都非常喜歡,競爭很激烈,所以真的很忐忑。
記者:阿里有沒有計劃為“沖奧”打造一部中國本土電影?
張蔚:我們希望中國電影能走出去,特別是被國外主流觀眾接受,這是我們的志向之一。但我們還是要堅持做事情的初心,要講好的故事,要有情懷,要做“小大正”的東西,這個真正能夠觸及到海外觀眾的內心,奧斯卡評委的內心,讓他們看到今天的中國,看到我們豐富的文化,欣賞我們給世界觀眾帶來的不一樣的體驗,真正的認可我們。我們不能特別功利的為了得獎去做電影。
記者:阿里和好萊塢的合作,除了投資以外,接下來有沒有可能在內容上深度合作?
張蔚:有,聯合出品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更深一步的是在內容的研發制作上共同探討,我們很懂中國觀眾,我們的合作者很懂中國之外的全球觀眾。我們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希望能夠做出真正的全球化合拍片。比如我們做的《一條狗的使命2》,今年晚一些會推出來,其中就有中國觀眾熟悉的劉憲華,他以華人的面孔扮演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角色。《一條狗的使命2》也是我們聯合出品,我們一直在和安培林打磨這個劇本,探討什么樣的角色是適合的,我們不想硬塞進中國元素,他一定是和這個故事非常有機的結合。
把故事講好最重要
記者:過去一些奧斯卡獲獎影片在中國上映,有叫好不叫座的現象。您對《綠皮書》的市場預期是怎樣的?
張蔚:有些觀眾會覺得,得獎的片可能有點看不懂,我一開始也有這個擔心,《綠皮書》是種族題材,那段歷史中國觀眾不了解,又是兩個大男人的電影。但是這個片子其實很通俗,并不高冷,只要你坐下來看,很多細節非常接地氣。你不需要很高的教育背景,懂不懂音樂都無所謂,這是藝術的魅力。只要走進影院,我相信不會有人看完說這個浪費我時間了,任何人都可以看懂,都能找到共鳴。這部電影從去年11月份在美國上映,現在還在院線放,已經三個多月了,所以好的電影有延續力,我們希望這部電影在中國得到觀眾的認可,能夠持續的放下去。
記者:對于中國電影市場近期的變化,阿里影業怎么看?
張蔚:前幾年電影行業發展很快的時候,很多人以掙快錢目的進入這個行業,現在慢慢回歸到一個更加有序、理智、樸實的心態,喧囂都過去了,現在我們更加踏實的在做這個行業。阿里影業第一天進入這個行業就知道,好內容是需要時間磨煉的。每一部電影都有一個曲折的過程,要有強大的內心才能堅持下來,《綠皮書》的劇本研發了很多年都沒有拍出來。我們要有十年二十年的決心,不要著急,要好好打磨劇本,一定要把故事講好,非常重要。
記者:現在國外對于中國資本接納度越來越大,但是對中國的電影創作力量接納程度怎么樣,您在國外這么多年有什么感受?
張蔚:因為我自己比較小就去國外讀書工作,又回來很長時間,最近才去國外工作,80年代出國的時候和現在對比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中國真的強大了,中國人在海外非常自豪,這個尊重真的不一樣,體現在很多細節上。在好萊塢,大家對阿里巴巴了解、尊重,談合作的時候聲譽非常重要,文化的互通非常重要,我們希望更好的推動這種交流和理解。所以我們經常推一些好的東西讓他們看。《三體》是我最喜歡的小說之一,我跟斯皮爾伯格說推薦你看這本書,比如優酷的《白夜追兇》,包括《啥是佩奇》的短片,我推薦給很多好萊塢朋友看,他們都非常欣賞。最好的影響他們的方法,是通過不懈的努力,慢慢地讓海外的觀眾、主流媒體、決策人對中國有更好地了解,但是一定要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教硬塞給他不行。(北京晚報記者 李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