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世清與他的巖雕
2019-03-14 16:30:22??來源: 責任編輯: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海門深處》中麥野和大力所創作的巖石雕,實際上是洪世清大師的作品。洪世清大師是福建晉江人,195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留校任教。早年多作版畫,著有《石版畫技法研究》等。后攻中國畫,曾得黃賓虹、潘天壽、劉海粟諸家指點,尤致力于指畫創作。1985年起,先后在浙江大鹿島、福建崇武半島創作大型巖雕兩百余件。他的巖雕以海生動物為題材,取法秦漢雄風,順勢布局,因石賦形,略施斤斧,人天同構,極見粗獷渾厚、蒼莽奇崛之氣象。洪世清于1996年獲魯迅版畫獎,1997年獲魯迅文學藝術獎。 他的師法傳統,重筆墨情趣,畫面布局平整,用筆渾厚而潤,勃發愈秀。善指畫,尤精熊貓圖,為世所寶。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洪世清,為開創中國的巖雕藝術,必將于萬里海途上,繼續他的浪游和創造。 魚龍窟巖雕 洪世清于花甲之年,卻獨鐘情于巖雕藝術。他不辭勞苦尋找天然巖面,夏日汗衫短褲,汗流浹背,冬日朔風凜烈,獨立巖頭。他常常衣冠不整,手上身上臉上沾滿了石粉泥跡。在大鹿島他留下四十多件藝術品,在崇武半島這個更加美麗恢宏的山海間,他又留下近六十件的藝術品,他的目標是九十九件,以此數將他的巖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層次。洪世清提倡“殘缺美”,他不需要石匠的雕琢。在崇武“魚龍窟”巖雕群中,海螃蟹以及各種魚群,都順其自然稍加雕塑,那幾錘幾釬足以使之出神入化,這才是藝術的功力。有一魚雕太過工整,洪世清說最終還得給它兩錘以求得自然美,那兩錘打在哪里,至今尚未構思清楚。“殘缺美”可以使人有回味的余地,給“石雕藝術”更多想像。 洪世清的大地藝術觀點,統而言之,是“三分之一工藝三分之一天然三分之一時空”。他手下的藝術品將經受時空的變化和大自然溶為一體。在灘頭有一產卵石龜,隨潮汐沙灘的變化,時而露身時而探頭;在礁邊有一群海魚,時在水底時在水面;在海埭上有一螃蟹,被大浪推動,不斷轉向移位。這就是時空和天然的魄力.非工藝可以完成,又非得有洪世清的藝術方可完成。 崇武巖雕海龜 影片中麥野和大力的商討、日夜雕刻,正是通過這些片段展現當年洪世清前輩的辛勤勞苦,為了藝術創作所做的努力比影片中的更多,正是因為有前輩的努力,才能在今天看到崇武巖雕群的美和神奇。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