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5日電 據“中央社”報道當地時間13日,巴西圣保羅都會地區城市蘇薩諾一所學校發生槍擊案,導致至少10死11傷。之后的媒體報道多聚焦于兇案槍手。但專家指出,過度關注兇手可能引發新的攻擊行為。 報道稱,蘇薩諾校園屠殺事件發生后不久,網絡上就開始流傳受害者逃離現場和遇難者遺體的影片與畫面,但這類影像可能導致案發當地小區的再次受害。 多年來研究美國校園屠殺案件的紐約州立大學刑事司法教授希特克勞特(Jaclyn Schildkraut)指出,通常媒體報道關注的是槍手,而不是受害者或對攻擊做出反應的英雄。然而,這種過度的關注只會讓槍手出名,等于變相鼓勵他們,甚至引發新的攻擊行為。 希特克勞特強調,這類屠殺行為的動機之一是尋求關注和出名,注意力集中在槍手身上,等于告訴其他有類似想法的人,“如果他們做出相似、甚至更糟的事情,也會獲得出名的獎勵”。 美國有研究顯示,槍擊案中出現了兇手為尋求達到或超越以前槍手的名聲,從而殺害更多的人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模仿效應”。而媒體對槍手、受害人數和悲劇嚴重程度的密集報道,等于在為兇手的所作所為打廣告。 這一現象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是在1999年,當時美國科羅拉多州科倫拜高中發生的校園屠殺事件造成15人死亡(包括2名槍手),該案件被指報道激發了其他槍手的攻擊行為。 巴西媒體指出,13日發生的校園槍擊案與1999年美國科羅拉多州科倫拜高中發生的校園屠殺事件有相似之處,比如都是2名槍手且2人最后身亡,但還不清楚巴西校園槍擊案的兇手蒙泰羅和卡斯特羅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美國科羅拉校園屠殺事件的影響。 希特克勞特指出,公眾有知情權,但為避免讓兇手出名,媒體應非常謹慎地使用其姓名、影像和在社交網絡的言論等信息;要讓公眾了解兇手攻擊的方法和動機,但不要過度關注兇手個人。 |
相關閱讀:
- [ 03-15]巴西今年1月工業產值同比下降2.6% 行業復蘇乏力
- [ 03-14]巴西外交部:2019金磚峰會將于11月在巴西利亞舉行
- [ 03-14]大馬政府緊急撥款640萬令吉 清理巴西古當“毒河”
- [ 03-13]巴西人追求健康飲食 減少精糖、紅肉及軟飲消費量
- [ 03-12]巴西大圣保羅地區暴雨導致11人喪生
- [ 03-12]巴西圣保羅州遭暴雨襲擊 已致12人死亡
- [ 03-08]“桑巴”變“傷疤”?巴西狂歡節已有多人受傷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