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預防和治理學術不端:需更有震懾力制度設計
2019-03-16 07:16:4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 “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不少人注意到,這是相關提法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兩會上,學術不端也成為代表委員們關心的話題之一。 “無論是探索研究現象、總結科學規律,還是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在科研過程中,尤其是自然科學領域,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數據和方法的真實可靠。”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看來,學術不端將直接導致前期投入的浪費、損害學者本人及所在單位的聲譽,其危害不言而喻。 “學術不端嚴重背離科學精神、敗壞學術風氣、惡化學術生態,嚴重破壞公平原則而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嚴重妨礙國家科學技術及文化事業的發展,危害甚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句法語義研究室主任王燦龍說。 預防和治理學術不端行為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更有震懾力、操作性更強的制度設計”,王燦龍表示。他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建立科研人員學術信用記錄歸檔制度;二是成立學術不端行為獨立調查委員會;三是強化教育預防手段,加大懲治處罰力度;四是明確學術不端者所在單位的監管責任。 他進一步解釋道,目前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處理主要還是由當事人所在單位和機構等負責。受“家丑不可外揚”觀念的影響,在社會輿論不大或上級沒有過問時,調查處理往往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不了了之。這不僅使當事人逃脫應有的懲處,還在客觀上助長了歪風邪氣。為杜絕此類弊端,有關部門可聯合成立學術不端行為獨立調查委員會,主導或監督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與處理。與此同時,給予單位或其主要領導一定的懲戒,從而保證一級一級有效監管,形成責任傳導機制,防患于未然。 “應加強對從事科研活動人員的引導教育,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實行一票否決制,希望國家出臺更為細化、操作性強的政策法規,并加強相關政策的宣傳推廣。”孫東明建議。 “我們在原始創新能力上的不足,除了發展時間不長外,還在于科技界以及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潮。”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農工黨江蘇省委會主委、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原院長周健民亮出了自己的觀點——“科技創新應該摒棄浮夸、回歸理性。” 周健民認為,科技及科技管理部門和人員應正確理解科研規律,讓科技創新活動真正回歸理性。提升基礎研究投入,讓科研人員能靜下心來做研究,不必花費大量時間跑項目、寫申請。實行分類評價,避免只以人才頭銜、論文、專利、項目經費數量等指標作為評價標準。對基礎研究,要放寬評價周期,重在理論創新、創新潛力及未來影響,以國際同行評價為主;對技術應用,要突出技術引領作用和應用效益,以市場評價為主,徹底改變我國科技“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現象。 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展望的那樣,“我國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科技人才隊伍,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就一定能夠迎來各類英才競現、創新成果泉涌的生動局面。”(本報記者管筱璞)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