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修法緩慢童婚問題難解 □ 本報記者 李亞洲君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童婚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數年來提高法定婚齡的呼聲在其國內不絕于耳。盡管印尼憲法法院去年作出婚姻法違憲判決,并已敦促議會修改相關法律提高法定婚齡,但是議會修法進展緩慢,童婚問題依舊難解。 童婚問題嚴重 印尼是世界上童婚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也是童婚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 據世界反童婚組織估計,在印尼,每7個女孩中就有一個在18歲之前結婚。在20歲至24歲之間的印尼女性中,低于法定年齡結婚的人數超過140萬。 印尼國立大學人口及政策中心最新研究指出,在10歲至14歲的印尼女性中,有2.6%的人在15歲前就結婚。在15至19歲的女性中,有23.9%的女性已經結婚。主導這項研究的學者戴維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印尼約有26%的未成年女性在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前就被迫結婚。 據印尼媒體報道,當地的反童婚活動家認為,童婚會導致該國孕婦死亡率長期居高不下。此外,童婚往往對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剝奪他們的正常童年,易加劇家庭暴力,甚至可能危害兒童生命安全。 法定婚齡過低 印尼的法定婚齡過低,成為反童婚活動家關注的焦點問題。 印尼兒童保護法規定,未成年兒童的定義是指18歲以下的人。然而,印尼婚姻法規定,女性的法定婚齡是16歲,顯然低于成人年齡。 2018年12月,3位童婚受害者在反童婚組織的支持下向印尼最高法院請愿,認為印尼現行的婚姻法是在1974年制定的,此法規定的男女婚齡差異有歧視性,男性的法定婚齡是19歲,高于成人年齡。 對此,憲法法院于當年12月作出婚姻法違憲判決,要求印尼議會在3年內修改法律,提高法定婚齡,并使之符合兒童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修法緩慢有因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盡管印尼憲法法院去年就下令議會在3年內修改婚姻法提高法定婚齡,不過至今未見有關當局采取切實行動。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印尼議會修改婚姻法的進展緩慢緣由復雜,除了議會中對是否提高女性的法定婚齡意見不一外,國內民眾對修改婚姻法遏制童婚現象也并不熱衷。此外,遏制童婚現象修法難還源于童婚“例外”法令的存在。 根據印尼法律規定,宗教法庭可以進行例外判決,使不到法定年齡的男女合法結婚。2018年4月,印尼兩名10多歲少年的婚事引發廣泛關注。事件起源于印尼蘇拉威西島南部的一對小情侶。一名16歲的男孩與一名14歲的女孩在戀愛5個月后決定步入婚姻殿堂,他們的婚姻獲得鄉村長老、親朋好友以及宗教長老等各方同意。這對情侶原定于今年3月初舉行婚禮,但當地的宗教事務辦公室以二人年紀太小為由不同意他們結婚,建議他們向當地宗教法庭申請“例外”法令。 針對這對情侶的婚姻,印尼宗教事務部部長呼吁宗教法庭在做出“例外”判決時應更全面地考慮童婚現象。 印尼一位兒童保護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則表示,當地宗教事務辦公室其實已經拒絕兩人的婚姻申請,但此申請最終卻獲得宗教法庭的同意。兒童保護基金會認為,所謂的“例外”判決應該更加嚴格。 在印尼,造成童婚現象的原因還遠不止于此。印尼宗教事務部官員坦言,目前部分童婚的獲批手續僅僅是結婚雙方所在街道負責人的一封信函,甚至未經宗教法庭進行例外判決。 另據印尼兒童保護委員會透露,偽造文件也是童婚現象難解的原因之一。據統計,只有5%的童婚經過宗教法庭的例外判決,而另外95%的童婚使用了偽造的文件,在文件中篡改了新娘的出生日期。 凸顯社會問題 印尼婚姻法修改進展緩慢的背后是復雜的社會問題,既是傳統文化和經濟發展的沖突矛盾的集中表現,也是不同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縮影。 印尼媒體報道,部分印尼未成年女孩因為家長教育程度低及家境貧窮,成為童婚新娘。當她們準備出嫁的時候,甚至會被父母告知,“婚姻可以改善家庭經濟”。 據印尼《郵報》報道,還有專家對提高法定婚齡能否有效防止童婚一事提出質疑。他們認為,童婚背后反映的是社會文化和經濟矛盾,修改法律會增加童婚的違法成本,但并不能完全解決這一問題。 據印尼統計局2018年的一份報告顯示,最貧困地區的童婚比例幾乎是富裕地區的三倍,這些貧困地區的早婚文化根深蒂固。 因此,解決印尼童婚問題不僅要修改法律,也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改變人們的固有觀念,而后者比前者更難。 |
相關閱讀:
- [ 03-23]印尼鷹航宣布取消49架波音737 MAX 8型客機訂單
- [ 03-21]習近平就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洪水災害向印尼總統佐科致慰問電
- [ 03-20]印尼海洋統籌部長盧胡特:“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印尼發展
- [ 03-18]印尼洪災已致77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仍有逾30人失蹤
- [ 03-15]或計劃恐襲?印尼落網涉恐嫌犯家被搜出300公斤炸藥
- [ 03-11]馬來西亞檢方撤回朝鮮男子死亡案印尼籍女被告的指控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