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南京環紫金山綠道散步(3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這是人與自然融合的生態廊道,是居民健身游憩的便捷通道,也是六朝古都歷史文化的展示渠道。”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博導成玉寧教授評價。 江心洲生態科技島大江側風光帶的濱江綠道,是南京迄今為止建設標準最高的綠道之一。休閑主導的綠道步行網絡體系,利用科技島豐富的綠色資源形成了環島大堤步行道、林蔭路步行道、沿河濱水空間步行道、城市綠帶步行道。 “我們景觀設計以‘生態野趣,春花秋葉;平衡四季,突出兩季’為特色”。中新生態科技島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景觀師余曉琨說,每年春秋兩季,周末前來觀景的市民與游客絡繹不絕。 環紫金山綠道素有“城市綠肺”之稱,全程約25公里,西始琵琶湖公園,東至陵東路岔路口,路經十朝歷史文化園、明孝陵博物館、博愛園、地震臺、水榭等處,古木、大樹隨處可見,“空氣維他命”負氧離子含量為市區含量的3至15倍。 除了自然景觀,南京的綠道還融合了精彩的文史資源,展現六朝古都風貌。六朝古都有很多歷史遺跡,南京在綠道體系建設的同時,充分挖掘沿線歷史文化碎片,讓綠道展現“南京的風采”。“環城70里”綠道,將玄武湖、雞鳴寺、鐘山風景區、夫子廟景區、老門東、大報恩寺遺址公園、閱江樓等城市文化地標與城墻串聯成線,以多元、開放、親切的嶄新面貌向世界展示古都風貌、大美金陵。 成玉寧教授說,綠道設計規劃充分考慮居民游客訴求,最大限度問計于民、服務于民,讓百姓更便捷地享受城市高品質公共空間。 如今,鐘靈毓秀的紫金山、巍峨大氣的明城墻、野趣入城濱江風光帶……屢屢成為“網紅打卡地”。沿著這些綠道漫步、健身、休閑,已成為很多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綠道,延展了市民生活圈。 “生態綠道是百姓能切實感受到的民生,身邊的民生,最普惠的民生。”南京市市長藍紹敏表示,今年,南京將圍繞城市山體、公園景區、河道岸線、明城墻沿線等重點區域,完成299公里綠道建設,讓這張“綠網”成為800多萬南京人的幸福生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