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布魯塞爾4月2日電(記者 王子辰)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說,基因編輯等新植物育種技術能為全球糧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是全球消除饑餓和貧困戰役的強大補充力量,國際社會應為負責任地利用這些新技術建立監管框架和支持機制。 就職于比利時、巴基斯坦、德國、沙特和菲律賓高校或科研機構的7名科學家聯合發表文章稱,基因編輯技術的最新發展已使通過改變植物內源基因對作物進行改良成為現實。例如基因誘變育種技術就是在不插入外來DNA(脫氧核糖核酸)的情況下修改作物的基因組。 目前,基因編輯技術在水稻、小麥和玉米等主要谷物及其他涉及糧食安全的作物中的應用迅速增加。這種技術還可用于改良孤生作物(通常因在全球市場缺乏經濟價值而被忽略的作物),如一些地區獨有的水果、蔬菜和一些主食作物。 文章說,由于基因編輯技術不涉及跨物種的基因轉移,所以相比轉基因技術遭受到的阻力會小一些。未來5年內,多個涉及糧食安全的作物可以迅速受益于該技術,以解決這些作物長期以來面臨的主要病蟲害問題,減少對化學殺蟲劑的使用需求,以及使植物更能適應極端氣候的壓力。 然而在歐洲,對基因編輯育種技術的監管仍存在爭議。2018年,歐洲法院裁定包括CRISPR基因編輯在內的基因誘變技術應被視為轉基因技術,這意味著這種技術在歐洲將接受與轉基因技術一樣的監管。對此許多育種專家表示感到“震驚”和“悲哀”,認為這一裁定將阻礙在歐盟植物生物技術領域的科研投入。 文章作者之一,來自德國哥廷根大學的農業經濟學家馬丁·凱姆就表示,基因編輯作物并不含外來基因,因此這些作物與傳統育種技術培育的作物一樣安全,不應該被視為轉基因作物進行監管。 文章指出,要實現全球糧食安全,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需要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那就是創新至關重要,而一個能支持創新的環境同樣至關重要。國際社會應該抓住機遇,為應用基因編輯技術制定出建設性的監管和支持體系。 |
相關閱讀:
- [ 04-03]聯合國官員:也門荷臺達面粉廠糧食面臨腐爛風險
- [ 04-02]不工作,沒飯吃?美國擬收緊糧食券發放75萬人或斷糧
- [ 03-08]津巴布韋預計今年逾700萬人將面臨糧食短缺
- [ 06-27]敘利亞擬從俄羅斯進口小麥 曾經是糧食出口國
- [ 06-14]機構預測俄羅斯今年糧食出口量居世界第二
- [ 06-14]非洲薩赫勒地區糧食危機惡化 600萬民眾面臨饑荒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