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0日,劉杰在浙江龍泉市蘭巨鄉大汪村“在山堂”工作室給瓷坯上釉,釉料也為他自己上山取材配制。
出生于1985年的劉杰是成名較早的龍泉青瓷藝人。2016年,他關閉了自己的青瓷工作室,攜妻兒搬進了龍泉南郊的山中,建起龍窯,潛心研究古法燒制。
從練泥、配釉到成型、刻劃花、燒窯,劉杰都親力親為,追尋宋代最傳統的制瓷技藝。他的龍窯目前保持一年四五次的燒窯頻率,燒制需十余小時不間斷投柴,再經兩天的自然降溫,方可凝成溫潤內斂的柴燒釉色?!耙怨艦閹煟蚁M约旱奶剿鞫荚诠糯傻姆ǘ戎小!眲⒔苷f。新華社記者翁忻旸 攝

4月10日,劉杰在浙江龍泉市蘭巨鄉大汪村“在山堂”工作室揉泥。泥土取自古窯址附近,經過一周左右的淘洗沉淀,變為制瓷的胎土。新華社記者翁忻旸 攝

4月10日,劉杰在浙江龍泉市蘭巨鄉大汪村“在山堂”工作室揉泥。泥土取自古窯址附近,經過一周左右的淘洗沉淀,變為制瓷的胎土。新華社記者翁忻旸 攝

4月10日,劉杰在浙江龍泉市蘭巨鄉大汪村“在山堂”工作室給龍窯開窯時打開匣缽查看一個青瓷執壺。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4月8日,在浙江龍泉市蘭巨鄉大汪村“在山堂”工作室,劉杰(左)在給龍窯投柴。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攝

4月10日,在浙江龍泉市蘭巨鄉大汪村“在山堂”工作室,劉杰的柴窯正在出窯,幾個朋友在現場觀看。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4月10日,在浙江龍泉市蘭巨鄉大汪村“在山堂”工作室,朋友們前來觀看劉杰的龍窯開窯。新華社記者翁忻旸 攝

4月10日,劉杰和妻子巧珍在浙江龍泉市蘭巨鄉大汪村“在山堂”工作室門口合影。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攝

4月10日,劉杰在浙江龍泉市蘭巨鄉大汪村“在山堂”工作室閱讀龍泉窯相關書籍。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攝

4月10日,在浙江龍泉市蘭巨鄉大汪村“在山堂”工作室,劉杰(左)和前來學習柴燒的建窯藝人王東凱討論燒制技法。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攝

4月10日,劉杰在浙江龍泉市蘭巨鄉大汪村“在山堂”工作室查看自己收集的古瓷片。分析古瓷片給他的摹古提供了很多線索。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