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訊(記者 王廣燕 牛春梅)“輝煌歲月”北京京劇院建院四十周年展演第一階段的演出日前落幕,一臺臺好戲輪番上演,一個個好角兒驚艷亮相,多場演出票房早早售罄,顯現出北京京劇院四十年藝術積淀的傳承,以及重視人才培養的豐碩成果,更看得出近些年北京京劇院對市場的培育和挖掘。
項目孵化 捧角兒妙招顯奇效
今年年初,北京京劇院程派新秀李林曉個人專場在長安大戲院上演,接連兩天的《白蛇傳》和《春閨夢》,原本打算虧本的演出每場均售出600多張票,每場票房收入近20萬元。臺下的觀眾或許想不到,這位程派新秀曾一度陷入迷茫,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入錯了行。2010年大學畢業進入北京京劇院后,很長時間里李林曉都在跑龍套,不知道何時能演一出自己的大戲。迷茫之際,她去讀研深造,甚至涉足音樂劇,卻始終放不下摯愛的京劇。
近幾年,北京京劇院院長李恩杰在劇院推行項目制運營管理機制,在演出水平符合劇院標準的前提下,演員都可以申請策劃運營個人專場,劇院提供場地、人力、物力保障,演員吸引社會機構承擔經營責任?!捌鸪趼犃嗽洪L的話我很蒙,不知道項目制是什么,后來逐漸明白,項目制就是自己做主,打破禁錮你的條條框框,院里幫助你達成你想要的資源配置。這對青年演員來說是一個太大的獎勵了?!崩盍謺耘d奮地說。
2018年,項目制給李林曉提供了舉辦個人專場的機會。作為自己專場演出的項目負責人,她親自參與了全部流程。不僅要學戲、排戲,還要去落實創意、組建團隊、策劃文案,包括海報的設計制作都得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她從以前的等待狀態轉為主動出擊,不僅圓了自己夢想,也讓自己對未來的藝術之路更有信心。
“京劇史上的頂尖表演人才都不是簡單靠培養和‘捧’出來的,本質上是演員在有利的外部條件下通過自身全方位的努力而成才的?!崩疃鹘苷f。他擔任北京京劇院院長以來,一直注重搭建更多、更好的平臺來培養、孵化人才。除了推行項目制,劇院還連續多年舉辦“魅力春天”青年演員擂臺賽 、“每周一星”等活動,大膽破除原有限制,讓青年演員擁有更多成長機會。“魅力春天”擂臺賽舉辦八年來,先后有160名青年演員獲得參賽機會,劇院超過50%的演員成為能夠擔任一臺以上大戲的主演,這在當今京劇院團中絕無僅有。
如今,劇院漸漸形成了一個完善健全的人才梯隊,既有“領銜主演”“劇院中堅”,也有“青年領軍”“魅力新星”,還選拔了13名佼佼者建立了“備選領銜主演”隊伍。在劇院,往日的抱怨聲不見了,青年演員學習練功的積極性大增,更多演員脫穎而出。
講究品質 把觀眾請回劇場
前兩年的“紀譚演出”、去年的朱紹玉作品展演、今年的“輝煌歲月”展演,以及新創劇目《大宅門》《狼牙山》……近幾年,北京京劇院推出了不少“爆款”演出,一票難求的火爆局面與曾經“門前冷落車馬稀”的窘境大相徑庭。
在李恩杰看來,觀眾不愛看戲,就說明戲沒演好,戲演得好與不好,是有沒有市場的決定因素。他們的口號是“用品質把觀眾請回劇場”。
為此,劇院實施了藝術品質提高工程。首先是讓老戲呈現新面貌,解決故事情節推進慢、劇本結構不合理、表現方式落后等問題,用莊重大氣、高雅精致的標準將老戲進行加工提高,并據此形成傳統老戲演出質量標準,以契合今天觀眾的欣賞習慣。每每演出時,不僅要看演員的表演,還要看幕布的色彩搭配,舞臺道具的準確與精致,在全院樹立起“講究”的工作氛圍。
同時他們在新創劇目上也力求高水平。《宋家姐妹》《狼牙山》《大宅門》等一大批新創劇目受到市場歡迎。這些作品一戲一格,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舞臺監督強,演出水平才高,是業內許多人的共識。為此,北京京劇院建立起一支年輕的舞臺監督隊伍,并出臺《北京京劇院舞臺監督管理辦法》,明確其任職資格、職責范疇、學習考核、勞務標準。在制度的保障下,每一場演出都精益求精。
取消贈票 演出收入年年攀升
京劇界的各類紀念演出常被認為是圈內人的自娛自樂,劇場的門雖然敞開著,卻很難吸引觀眾走進來。近年來,北京京劇院正一步步地打破這個“怪現象”。
2017年,北京京劇院舉辦紀念譚鑫培誕辰170周年、譚富英誕辰111周年系列展演活動。那次活動完全是商業運作,但系列演出卻一票難求。2018年年底,北京京劇院又為著名作曲家朱紹玉舉辦從藝六十周年作品展演。同樣是商業運作,正式演出前兩天,11場演出的門票均已售罄。
這樣好看的票房當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多年來他們對市場的精心培育。
近年來,他們所有演出一律以市場運營的方式運作,取消贈票,逐步建立對藝術、對藝術家實力的自信。藝術家也形成了共識,哪怕一個觀眾買票進場,也不能糊弄湊合,要讓觀眾覺得值。這樣一來,慢慢將“惡性循環”變為了“良性循環”,售票數和上座率反而持續走高。
看好品牌對市場的帶動,劇院還先后打造了“唱響之旅”“傳承之旅”“發展之旅”“魅力春天”“每周一星”等品牌項目、品牌活動,通過有策劃、成規模的演出和宣傳,使劇院的影響力、觀眾的認可度、市場占有率都大大提高。這些品牌活動,既走向世界,在美國、俄羅斯、巴西唱響國粹,也深入基層,在鄉村的舞臺上為觀眾演繹精彩,北京京劇院的品牌影響力通過大大小小的演出進一步擴大。
2000年前后,劇院場均收入僅2500元。2010年前,演出場均收入也只有不到2萬元。到了2018年,商業演出場均收入達到8.6萬元,比2009年翻了兩番。2017年和2018年,演出票房收入逼近4000萬元。在財政經費支持和市場運營良好成績的雙重推動下,徹底改變了演職員為生活所累、為收入發愁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