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訊(記者 袁云兒)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電影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電影人的創作如何與時代形成唱和?中國電影未來的路要怎么走?昨天,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影主題論壇在京舉行,謝飛、呂樂、寧浩、郭帆等老中青三代電影導演一齊亮相,以回望為契機,找尋中國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原動力。 回顧 寧浩感慨趕上了好時代 “我改革開放之初才獨立接過導筒。作為第四代導演,我們小時候看到了1949年后前17年中國電影的輝煌和坎坷,目睹了十年‘文革’對文化造成的災難和影響,又見證和參與了改革開放后中國電影的重新繁榮。”論壇一開始,導演謝飛首先回顧了他所經歷的中國電影發展歷程。 在謝飛看來,中國電影發展過程中有很多成功經驗,需要我們經常反思和總結。“好萊塢講商業類型,其實我們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有非常受市場歡迎的類型片,比如家庭倫理片用家庭命運表達大時代和中國歷史文化的變化,《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代表。新中國成立后的電影也繼承了這一傳統,特別是謝晉的《芙蓉鎮》《天云山傳奇》,都是上億人次觀看。還有一個類型傳統則是以中國武術為代表的功夫片。” 謝飛認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就藝術片而言,其實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做到了,《霸王別姬》《黃土地》在國際獲獎,說明中國電影的藝術性已經走向世界。“但商業片走向世界,還有相當長的路。” 作為中國電影近十年“黃金時代”發展的見證者和貢獻者,寧浩感慨,自己開始拍片時趕上了一個比較好的時代。“一個明顯的感受是,大概在2006年之前,或者說張藝謀的《英雄》之前,中國電影經歷一個比較低落的時期,我家鄉很多影院被改成了滑冰場、迪廳。但這之后突然感受到一些變化,不是只有電影廠才能拍電影,導演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跟民營公司合作拍電影;資訊上也有很大變化,從前看不到的電影能看到了;另外技術上也有很大的進步,數字技術拍攝降低了行業準入門檻,不需要太大照度的燈,給小成本影片帶來便利。而且那時電影沒那么市場化,演員可以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搞創作,體驗生活。當時電影業充滿變革和機會,只要有想法能形成故事就能拍出來。” |
相關閱讀:
- [ 04-15]導演毛衛寧:陳曉與角色合二為一
- [ 04-13]《我的寵物是大象》電影首映 導演及主創現身廈門
- [ 04-11]導演李永超做客FM1007福建交通廣播電臺
- [ 04-11]福建惠安導演李永超做客FM1007福建交通廣播電臺
- [ 04-10]金熊獎導演執導比才歌劇《采珠人》
- [ 04-09]福建惠安導演李永超: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 [ 04-09]郭濤轉型當導演推出《欲念游戲》
- [ 04-09]郭濤電影導演處女作思考科技與生活
- [ 04-04]第四屆中國青年電影導演扶持計劃名單揭曉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